清代官員退休後,爲何有的全俸有的半俸,有些甚至無俸?

在今天的官員退休制度中,年齡是重要的標誌也是一個硬性指標,到了法定的年齡就得退下來。清代文官也基本上是這個原則,但並不絕對。一般情況情況下,官員到了七十歲就可以主動請求退休。至於皇帝批不批,還有根據官員的職務、身體狀況及個人能力。

清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有的全俸有的半俸,有些甚至無俸?

不過,實際上很多官員都抱著幹到死的決心,只要不是被強制退休很少有主動休致的。原因無它,主要是退休後收入、地位將受到極大影響,再者就是退休後可能會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首先來講講待遇問題

文官休致後,主要包括品銜、俸祿這兩大塊。具體如何享受這些待遇,關鍵還得看原有的品級和退休的方式了。朝廷有制度,文官退休後,要向朝廷交還現任職務,而品銜仍然可以保留。絕大多數官員退休後,都會保留原有的品銜不變。

但是如果官員年老有疾又不主動告休,貪戀權位,而且又存在一些隱瞞年齡的舞弊行為,一旦查出,不僅要勒令退休,而且還要降低二級。同樣,那些勞苦功高的官員在退休時經皇帝特批,也會給予加銜晉級,不過這些加銜都是名譽性質的,如三公三孤這些虛銜。

清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有的全俸有的半俸,有些甚至無俸?

那麼官員退休後享有的這個品銜或是虛銜有什麼用呢?別小看這個,用處大著呢。官員退休後保留品銜,這就讓他在回鄉後仍然能夠保持原來的禮儀服飾和地位,不僅是官員本身的榮譽,朝廷也是為了他們能發揮餘熱,在地方上作出表率,協助地方官的治理。而到了國家有難的時候,常常也會依靠那些閒居在家的退休官員站出來,保留的品銜也有助於他們領導當地的百姓。

再來看看退休後俸祿問題

理論上來講,官員在任是皇帝聘請他們為國家服務,一旦卸任,報酬也應該停發或是少發,但是實際上,許多官員退休後仍然享有俸祿,不過這種情況就屬於皇帝的特恩了。

清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有的全俸有的半俸,有些甚至無俸?

按照清代慣例,三品以上的官員保留原品銜退休後,仍然享有全額俸祿。特別是那些曾經擔任過要職,如大學士、軍機大臣、六部尚書的,這些人都是為國家效力多年且功勞卓著,因此皇帝特別強調要讓他們能夠享受到全俸的待遇,有的還會給予恩俸。

但如果是三品以上的官員到了年齡不退,不主動提出退休,而是等到每三年一次京察的時候才退休,就無法享受到全額的俸祿了。若是在京察期間自動申請退休的,則能拿到半俸。如果要是在京察時受到其他官員彈劾,就一點俸祿都不給了。三品以下的官員告休只有半俸,如果被勒令休致,則就完全沒有俸祿。

清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有的全俸有的半俸,有些甚至無俸?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有的官員因為功勳卓著,在官職之外還有爵位,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都有侯、伯這樣的爵位。清代時,爵位俸祿都要高於官職俸祿,那麼這些人在退休後所享受到的就是爵位俸祿了。

可即便就是退休後還能享受全俸,很多官員還是不願意退休,道理很簡單,因為清代官員的收入中,俸祿只是佔了很小的比例,在位時能享受到的養廉銀、陋規等這些收入在退休後就沒有了。因此,不願意退休也就很好理解了。

更何況,位居高官者向來是名滿天下謗滿天下。三品以上高官通常有著更多的考慮,因為他們過去所做的事情在退休後常常會成為他人攻擊的目標,這種情況很常見,有的甚至被抄家治罪。為了避免人走茶涼,就必須留在位置上確保能夠繼續接近皇帝和培養自己的親信。

清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有的全俸有的半俸,有些甚至無俸?

很多高官退休後,也會出現再次被起用的情況。比如康熙朝的陳廷敬,72歲高齡時仍被康熙帝召回內閣。總體來說,這些高官對皇帝的忠心已經歷了幾十年的檢驗,而且又有經驗和威望,因而在關鍵時期常常被充當救火隊長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