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冕冠军德国队为何败给墨西哥

卫冕冠军德国队为何败给墨西哥

一年前,德国“二队”在索契遭遇墨西哥。那场联合会杯的半决赛,德国打出精彩的防守反击,在射门12比25落后且控球率只有42%的劣势下4比1大获全胜。如今在卢日尼基体育场,墨西哥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在射门12比25(而且控球率低至40%)的劣势下爆冷1比0战胜了德国“一队”。

足球不是算术题,你当然不能就此给出德国队主力阵容还不如第二梯队的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过去这几个月里德国队在多场热身赛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不认真踢”那么简单。

谜题1:集训效果为何这么差?

这或许是勒夫任内踢得最“谜”的比赛。早在与沙特的热身赛后,前国脚希茨尔斯佩格就尖锐指出这次集训效果非常糟糕。而输给墨西哥一战,德国球员集体低迷的竞技、体能与心理状态,更是这次南蒂罗尔山区集训效果奇差的直接体现。

一年前,勒夫组建“二队”打联合会杯,就是为了让主力以最佳的体能状态迎接这届世界杯。如此深谋远虑又大赛经验丰富的勒夫,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是第一个“谜”。

谜题2:每次换人都要重新洗牌

赛前一天,勒夫早早宣布德拉克斯勒首发的决定,引起广泛讨论。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罗伊斯无论技术能力还是当前的状态都完爆小德。但考虑到罗伊斯的“玻璃体质”,以及德国队要着眼于连打7场比赛,勒夫“留前斗后”完全可以理解。4年前在巴西,勒夫也有类似的人员使用安排。大赛开始时,格策是中锋位置的主力人选,而最为可靠但年纪偏大的克洛泽先坐板凳。首战4比0大胜葡萄牙,克洛泽安心地休息了90分钟。直到第2轮被加纳逼入绝境,“K神”才临危受命,替补登场扳平比分。从1/4决赛开始,克洛泽终于进入先发序列。

4年前似乎一切都尽在勒夫掌握之中。如今,他对罗伊斯的使用肯定也有一套周全的方案。但问题在于,4年前当格策和波多尔斯基这两个方案都不灵的时候,穆勒和许尔勒总能挺身而出,简单直接地解决问题。如今,当德拉克斯勒这个方案不灵的时候,穆勒、厄齐尔以及韦尔纳也靠不住,于是罗伊斯这个“秘密武器”不得不早早就拿出来。

勒夫没有在中场休息后就直接派上罗伊斯,已经有点让人看不懂。所有人都看得到,首发11人的状态低迷得无可救药,必须立即动大手术。但换边后,“勒家军”依旧我行我素,场面没有丝毫改观。足足又浪费了一刻钟后,罗伊斯才总算登场。更让人看不懂的是,罗伊斯并非对位换下小德或厄齐尔,而是替下了赫迪拉。

更让人吃惊的是,此后也先后替补登场的戈麦斯和布兰特也不是简单的对位换人,即德国队每次换人都涉及到场上球员站位的调整,每次换人后都要重新梳理阵型和站位。在不到半小时内如此频繁地变阵和换位,令每次换人的效果都极其短暂,缺乏连贯性,这是本场第二个“谜”。

谜题3:战术角球?何不直接砸!

第三个“谜”在于德国队本场获得8次角球,但几乎每次都选择战术配合,而不是直接吊入禁区。普遍认知里,德国球员身高马大,墨西哥人普遍矮小,角球理应蛮不讲理地往禁区里硬砸,何必费力不讨好地将起高球的好机会变成又一轮收效甚微的倒脚?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直接高球吊入禁区容易让墨西哥形成快速反击的机会。问题在于,在运动战当中,德国队却一再试图从两边简单地起高球。角球直接起高球和运动战往禁区里面砸,究竟哪一种更有效、哪一种更危险?

到了最后时刻,诺伊尔弃门冲到对方禁区试图争顶角球,克罗斯才终于直接把球往禁区内吊,但在前点就被解围了。如此场面,让人误以为这是关系到小组出线的生死战,或者是一场淘汰赛。要是墨西哥抓住这次机会打成反击,最后德国队小组出线要算净胜球,那岂不是亏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