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稱歐洲太空人來華訓練感受中國熱情:就像個大家庭

當歐洲航天局的德國宇航員莫伊雷爾報名參加一項與中國宇航員一起進行的海上生存訓練時,他或許沒想到會是現在的狀態。

“這裡的生活真是太美好愜意了”,莫伊雷爾說,“我在救生筏上漂浮著,仰望蒼穹,這時只要再來一點音樂,就足以讓我有在夏威夷度假的感覺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7月9日報道,這項演習去年在中國山東煙臺附近的一個新建的培訓中心裡進行,兩週時間裡,莫伊雷爾和同樣來自歐洲航天局的宇航員克里斯托佛雷提與他們的中國同行一起生活工作。

“我們和中國宇航員待在同一棟大樓裡,一起訓練,吃著同樣的伙食,那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歷”,莫伊雷爾說,“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大家庭的一部分,這與我之前生活和訓練完全不同。那時我在休斯敦,住在租來的公寓裡,只有在兩三個小時的航天訓練中才會看到我的同事們。”

報道稱,其他太空機構都是用專門的團隊建設活動來促進宇航員間的合作,而中國人的方法更為直接。

“中國宇航員甚至連節假日都待在一起,他們彼此非常瞭解,就像兄弟姐妹一樣”,莫伊雷爾說,“當我們在中國時,能感受到他們十分熱心地接納我們加入他們的大家庭。”

報道稱,中國宇航員在2003年乘坐神舟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神舟號可容納三名宇航員,這是基於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設計的,兩者外形看起來也相差無幾。但聯盟號已經載人飛行了50年,其設計受在太空時代早期最先服役的運載火箭的侷限,相比之下,神舟號是更加先進的21世紀產品。

“我對中國宇宙飛船的空間大小頗感驚訝,它的直徑比聯盟號的太空艙大得多”,莫伊雷爾說,“中國設計師對俄羅斯的硬件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已經掌握了哪些是好的部分、哪些是可以改進的部分。”

例如,如果太空艙濺落(特指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返回地球時,按預定計劃內落入海洋)在海上,神舟號的設計使得更換太空服,再從漂浮的太空艙裡爬出來的這個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太空艙裡有這麼大的空間,甚至還配有充氣橡皮船,這在聯盟號上是沒有的”,他說,“在俄羅斯的海洋生存訓練中,你要跳入水中,因為沒有船,周遭異常寒冷,那條件要困難得多得多。”

報道稱,莫伊雷爾最近才獲得宇航員資格,但他曾經在德國科隆的歐洲宇航員中心工作,因此早在2012年就開始與曾經高度機密的中國太空計劃建立了聯繫。一年後,他參觀了北京培訓中心,看到了那裡的設施和模擬器。在2016年,一名中國宇航員也曾參加歐洲航天局定期舉辦的洞穴探險活動。

與克里斯托佛雷提和法國宇航員佩斯奎一道,莫伊雷爾也一直在學普通話。他說,“我的普通話還好,但需要提高。”

報道稱,相比於美國,歐洲航天局在將宇航員送入軌道以及其他項目上一直保持對中國開放的態度。中國在2023年將發射第一個大型空間站,今年晚些時候該國的機器人任務也將在月球的遠端執行任務。在與美國和俄羅斯保持聯繫的同時與新興的太空超級大國中國保持夥伴關係,似乎是一個明智之舉。

“歐洲航天局已經是個擁有23個成員國的合作組織,因此我們知道將合作伙伴團結到一起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莫伊雷爾說,“我們講多種語言,我們有跨文化意識,我們正是將中國完美融入這個國際空間大家庭的膠合劑。”

報道稱,中國最近與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處簽署了一項協議,將新的空間站對國際研究開放。這也可以擴展到載行宇航員,該計劃中同盟國(包括蒙古、古巴、阿富汗和敘利亞)的宇航員都可前往俄羅斯空間站。歐洲率先參與這個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歐洲航天局宇航員將開始在中國的太空艙進行訓練,希望他們中的一員能在未來的任務中獲得副駕駛的地位。

莫伊雷爾希望能在2020年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他的首次太空飛行,他渴望成為首批在2023年左右與中國宇航員一起飛往中國空間站的外國宇航員之一。

“在我印象中, 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可以通過聯合國與中國取得聯繫,並有可能送宇航員搭乘中國空間站在外太空飛行,”莫伊雷爾說,“不僅是歐洲國家,還有目前可能沒有宇航員計劃的發展中國家。”

報道稱,雖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沒有計劃在短期內公開開展與中國的太空合作計劃,然而從長遠來看,美國和中國都在考慮重返月球甚至是登陸火星的探索。

“一旦超出地球軌道,飛向月球或火星,我們就需要團結在這個星球上所能找到的所有合作伙伴,因為太空探索正變得更困難、更昂貴,我們需要最好的技術”,莫伊雷爾說,“我們的目標是把中國宇航員帶進太空大家庭和未來的月球研究站。畢竟,中國有句老話,人多力量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