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夜读」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

点击收听

2012年的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一大拨美食,让我们不仅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在依山傍水的徽州,藏匿着一种只有此处才有的人间美味,普通却又独特寺。有一句关于它的顺口溜流传甚广——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

您猜对了,这就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毛豆腐。

豆腐也壮英雄胆

版本一: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境贫寒,曾给财主家放牛帮工,白天放牛,半夜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很勤快,颇得长工们喜欢,但由于长工们对他的照顾使得地主很不满意,从而把他撵回了家。

由于亲人相继亡故,朱元璋只得和附近一座庙跟前的小乞丐们混在一起。长工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前的干草堆里,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取走与伙伴们分食。

一次一连几天朱元璋忘记去取豆腐,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也没舍得扔掉,偷偷地弄来油煎食,觉得味道更香鲜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义军,几年后他升任红巾军左副元帅,时为吴王。

1357年,一次他率领大军到徽州地方驻营时,特命随军炊厨烹食毛豆腐,于是就在当地流传下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备佳肴。

「小麦夜读」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

版本二:

皖南能有如此美味的小吃,要得益于朱元璋。

一次兵败,逃亡中无以为食,随从便四处寻找,结果只找来几块逃难百姓匆匆落下的豆腐,并已发酵长毛。饥不择食的朱元璋只好将它烤熟充饥。

不料,这发毛的豆腐味道却十分鲜美,于是大喜。转败为胜后,便下令伙夫制作这长了毛的豆腐犒赏三军。

自此,毛豆腐便在陵阳及皖南一带流传下来。

无论是哪个版本,这毛豆腐都是与皇室沾了亲,让人不禁联想,朱元璋能嬴得天下总是和吃了毛豆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怎么就毛手毛脚了

故事毕竟是故事,真正毛豆腐的做法可不像故事中说的那么简单,其做法很有讲究,豆腐的点浆、发酵,对温度、湿度的把捏都要恰到好处。就是今天,那些做毛豆腐的师傅们,在生产工艺中那些关门过节的地方也秘不示人。

先说制浆流程,要从源头上把关,黄豆要精挑细选,后面讲究更是多,比如清洗浸泡的时间需要6~-10个小时至豆瓣充分膨胀,豆子磨碎的程度需要中间无硬质,与水的比例是1:2,需要加热到沸腾后再冷却到75°C±5°C,每个环节都有标准,精益求精。

好的豆腐块平整放在竹条上,每块之间留有间隙,设置环境温度15°C~25°C;经过3-5天后,豆腐表面长出均匀细密的绒毛,即已乳化成熟。

包装乳化好的豆腐用食用植物油过油,使表面香脆金黄,捞出后直接真空包装,就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毛豆腐了。

「小麦夜读」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

魂牵梦绕的“长毛”

食物发生霉变我们会说它是长毛了,这毛豆腐上的“毛”有什么不同吗?

毛豆腐上的毛是通过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发酵后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道特别鲜。

这样制作出的豆腐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而且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较高。

毛豆腐味道,历经百年,带着徽菜自有的特色和文化底蕴走到我们身边。

它没有鲍翅燕窝高贵,没有龙虾海参排场,但它的自然本色,毫无矫揉造作,能化腐朽为神奇,这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情感混合在一起。

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人分不清楚,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原题《素食佳肴徽州毛豆腐

王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