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古代晉升宰相的等級科舉制度!

在古代稱呼有宰相、丞相、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清朝)等等,他們稱謂不同,但是職責相同。

現代與古代科舉錄取率對比

鄉試之後還有會試和殿試,鄉試是秀才考取舉人,中學課文《范進中舉》,他就是鄉試考中了舉人。

淺析中國古代晉升宰相的等級科舉制度!

范進中舉

現代高考:1977年冬天,中國五百七十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餘年的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二十七點三萬人,錄取比例4.78%;七七級學生1978年春天入學。

古代鄉試:順治十四年1657年鄉試,順天(京城地區)鄉試參加人數是5700多人,錄取指標是206個,錄取率約為3.6%。

最常見的宰相成長軌跡:

第一步:考中進士,從京官做起;進士考試的名次還要靠前,這樣才能進入翰林院。

第二步:在翰林院抓緊時間晉升,用最快的時間升遷到侍講或者內閣學士等級。把品級給提升上去,怎麼也得提升到御史。這樣才能在第三步也就是外放地方的時候,獲得一個比較高的官職。

第三步:京官外放地方,如果直接是布政使或者按察使最好,退而求其次,也得是個道臺或者知府。

第四步:經過幾個地方的歷練後,如果能夠升遷到總督或者巡撫,就在地方上好好耕耘。如果在地方上的發展有限,就爭取回到北京,在各部、各院、各衙門當中擔任尚書或者侍郎。

淺析中國古代晉升宰相的等級科舉制度!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只有走完上面所有這些步驟,他才具備競爭內閣大學士或者軍機大臣的資格。這還僅僅是具備候選資格而已,如果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其中一個重要的硬性條件就是年齡,清朝文官超過七十歲,原則上要主動告老還鄉,進入內閣或軍機處的大臣,很多在五十五歲到六十歲之間。

帶你瀏覽不枯燥的歷史,喜歡就轉發和關注吧,每天學習歷史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