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如來佛」我們喊錯了多少年 西遊記里的如來佛到底是哪位?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而有趣的神話故事為世人所喜愛,一點不誇張的說,我們所熟知的神話人物和稱呼大都是從其中而來的,比如“如來佛”一詞,由於孫悟空大鬧天空,各路天神都拿他沒有辦法,最後還是到西天去請的如來佛祖,才降服了妖猴。

一句“如來佛”我們喊錯了多少年 西遊記裡的如來佛到底是哪位?

可根據我自己的學知,“如來佛”這個稱呼本身就是不標準的,直接這樣喊可以說是錯誤的。

我們大家知道唸佛號,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藥師佛、阿彌陀佛,可大家有聽過南無如來佛麼?沒有吧,為什麼呢?

因為“如來”和“佛”一樣,他們都是佛的名號,本來佛有很多種名號,簡略為十種名號(出自《佛說十號經》):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來和佛都是稱號,就像我們稱呼**老師,老師是一種統稱,然後才有張老師,李老師,因此我們大家所俗稱的“如來佛”或“如來佛祖”都是不標準的一種念法,那標準的唸佛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念“釋迦牟尼佛”或“釋迦牟尼如來”,其他稱號亦復如是,最通俗的念法還是**佛。

當然《西遊記》本身不是佛法類的書籍,我個人猜想可能是吳先生故意混淆這個概念,以避免世人真的對號入座,在談論的時候造成對佛法的不尊重吧。

一句“如來佛”我們喊錯了多少年 西遊記裡的如來佛到底是哪位?

那麼新問題又來了,既然如來和佛都是稱號,那《西遊記》裡面的佛祖到底是哪位呢?

我專門查了一下原著,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文中寫到:

一句“如來佛”我們喊錯了多少年 西遊記裡的如來佛到底是哪位?

西遊記 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有過一定佛法知識的同仁一定知道,阿難、迦葉尊者等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徒弟,因此西遊記中的如來佛指的應該就是釋迦牟尼佛了,而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佛,但文中“西方極樂世界”的表述也是有問題頗多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是阿彌陀佛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因此,《西遊記》中的這一段和其他相關描述也只能權當文藝作品來看看了,大家千萬不要搞錯了哦!

一句“如來佛”我們喊錯了多少年 西遊記裡的如來佛到底是哪位?

那佛的十大名號都是什麼意思呢?

[一、如來] 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雲: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首先不得不提到“如來”,這也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名號,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名號的翻譯真的是很妙,如來,好像來過,又好像不在;《金剛經》上…佛自己下的註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他永遠在你這裡,永遠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裡。

《成實論》雲:「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佛與眾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實證此真如之性者。因己親證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來此世間。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來,故實「無來」;雖「無來」而現「有來」,這一點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進一步解說:因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來,然而真如之性是無來無去的;故如來乘真如之道而來,即實無來;「性」上雖無來,而「相」上仍現有來。「如來」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來以依真如之性而「實無來無去」,這是佛自證境界的「大智」,而佛「現有來」則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現於世,度化眾生。是故如來之來去,實如鏡中花、如水中月,雖無來而亦現有來相(猶如鏡中雖實無花,而現有花相;水中雖實無月,而現有月相。鏡中花、水中月之體,了不可得,不得謂有,亦不得謂無,離於有無,絕一切名言思議,是即如來法身); 以為成就一切眾生故,起於大悲,而現有來去之相。是故為佛弟子,應生如是信解,謂如來已證入真如不生不滅、實無來去之本性,而能依於無盡大悲本願,為諸眾生現於來去,故得號為「如來」,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總體(或總號),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語密義之所在。無量佛之本、跡,悲、 智,盡攝其中。若了佛之本懷,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從佛口出,從法化生,決定大乘,無復魔事。

[二、應供] 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應供」之梵文為「阿羅訶」Arhat,其義為一切天與人皆應供養;因為佛成就了無量功德,為一切眾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問皆應供養。然而眾生供養佛,實在不是因為佛需要眾生的供養,而是佛為了成就眾生,且令眾生得以修「舍」。「舍」即是佈施,可成就擅波羅蜜,此乃修行菩薩道中最主要的一門,故檀波羅蜜居六波羅蜜之首。舉要言之,菩薩從初發心開始,乃至於成等正覺,甚至在成等正覺之後,於無量劫中,都還是在修行檀波羅蜜,以檀波羅蜜為首要,一切諸佛菩薩皆同此行。因此,佛如來為了接引眾生入菩薩道、行菩薩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覺,與佛如來一般無二,是故教示眾生供養如來。是故,為了成就眾生「能捨、不貪、不吝」之心,終而能成就「廣利一切眾生」之心,才是如來「應」眾生「供」養的真義。又,佛雖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應該供養如來,乃至應供養三乘賢聖,但佛弟子於供養時莫作是念,莫以為佛真的需要我這一飯一食、一花一果之供,這些供養品,佛實不需,因為佛已證金剛不壞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連三乘聖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聖人不用,即連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無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況聖人?是故當知,佛世尊勸世人應供養如來,純然是為了給眾生一個修福田、種善根的機會,以此善根因緣,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三、正遍知](亦名正等覺),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正遍知」之梵文為「三藐三佛陀」Samyaksam˙ buddha。「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覺· 覺悟。正遍知亦稱「正遍知覺」,又名「等正覺」。佛之所以得稱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於三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無情、聖、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覺。佛此知覺為相對於菩薩、聲聞、與凡夫而言;如經上所說:「正」是對待於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雖亦有覺,但其覺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趨於偏空故。如來知覺之「遍」是相對於菩薩而言,指菩薩的覺悟雖然是正的,但並非普「遍」,無法如佛一樣於遍三世十方無所不知,所以菩薩尚未達無上覺之果德。一切賢聖中唯有佛獨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於「知覺」二字,則相對於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覺。

[四、明行足] 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明行足」之梵文為「鞍侈遮羅那三般那」Vidyācarana-sam˙ pa-nna

「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於三明六通悉皆具足。順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兩足尊」,其中「兩足」並非指兩隻腳。這個「足」字也是具足之意,「兩足」即是兩種功德!「福」與「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兩足尊」之義為:以佛之福與慧都具足圓滿,所以我們歸投依止他。「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另外,與三明類似還有所謂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盡通(這是六通中的三項,六通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與「明」的比較是:「通」的層次較低,而「明」則較高;三明於論典中又稱「三達」。「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於某地、 某時發生,而「明」則不但知道其事,且更進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後果、一切有關之因緣等。以上是解釋「明」與「通」的差別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眾生,令眾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稱為「明行足」

[五、善逝] 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號善逝。

「善逝」之梵文為「修伽陀」Sugata其義為好去。「逝」為逝去之意;善逝義指如來離去此世問時,為入於涅盤法性,故其離去為善境界。大智度論雲:「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反之,眾生報盡命終離去之後,多半還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裡胡塗地輪轉不息,受苦無盡,故稱不善逝。又,佛如來所證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為真如法性為至善之境,故稱為「善逝」。「善逝」這個名號,恰與佛的第一個尊號「如來」成為一對。「如來」指佛來此世間之真實相狀,「善逝」則指佛離此世問之真實相狀!一來一去:「如來」是指雖無來而現有來,以乘真如之性而來,故實無來;「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實無去。因此,「如來」與;接著,「明」是,而佛於自修及化「善逝」之實義為:來而無來,無來而來;去而無去,無去而去。有人問:佛涅盤後,生為眾生的我們應如何處?佛為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盤,為何不度眾生,舍眾生而去?問這些問題的人,之所以有此種種疑問,是因為不瞭解佛實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實無去;故不應言佛實有去,佛實有入涅盤。若了此深義,則知佛實常住,永無涅盤故(亦即:「佛常在你身邊」)。簡言之,「如來」與「善逝」這一對聖號,其精義即是「無來無去」,以第一義諦言之,不但佛身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乃至一切法亦復如是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究竟同於「如來」之性,同於「善逝」之性,同於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現故。

[六、世間解無上士] 世間解者,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也。無上士者,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世間解」之梵文為「路迦憊」Lokavid。「世間」有有情世問」及「無情世問」兩種,「解」之義為知解;「世問解」指一切世問之事理、因緣果報等,佛皆了知,以如來已證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問一切凡聖、染淨、事、理、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號為世問解。

無上士之梵文為阿耨多羅Anuttara。「士」有四種,即:下士、中士、上士、無上士。下士為聲聞,中士為緣覺,「上士」(或「大士」)為菩薩,「無上士」即佛,以佛於一切眾中為無上故。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等一切大菩薩皆稱為大士;然一切世問唯佛最尊、最貴、 最上,世間無有如佛者,故佛稱無上士。「無上士」或單譯為「無上」。

[七、調御丈夫] 謂具大丈伕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盤,故號調御丈夫。(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調御丈夫」,又譯為「調御師」,其梵文為:“富樓沙‧曇藐婆羅提”Purūs˙a-damya-sārath。一切眾生之煩惱,佛皆能調伏之。經中贊佛雲,調御乃調伏、曇藐婆羅提」降伏之義;指「調御大調御,能調無不調」,故稱佛為調御丈夫。又,「調」者調解也,「御」者駕御也。調御亦有開化、教化之義,謂一切眾生佛皆能調伏、教化,令至於善道。

[八、天人師] 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天人師之梵文為「舍多提婆摩菟舍喃」 。Śasta -deva-manus

「天人師」之義,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師」。關於這一點,有些人有這樣的疑問:眾生界共有六道,為何說佛只是天與人二道之師?難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師?須知這稱號只是舉其要者,而概括其餘,在佛法的名相中稱為「以簡攝繁」或「以上攝下」。因為六道之中,天與人二道之眾生業障較輕,善根較具足,相對於其它四道而言,比較容易修行佛法,故舉天人二道而攝其餘,因而稱佛為「天人師」。再者,事實上,毫無疑問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眾生界,因此佛實為一切眾生、一切世問之導師,這是無庸置疑的。

[九、佛] 佛,梵語具雲佛阤,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佛之梵語為Buddha,義為覺者、開悟之人。

[十、世尊] 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嗔痴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鹹皆尊重,故號世尊。

「世尊」之梵語是「薄伽梵Bhagavam˙」,此世尊為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薄伽梵也。

一句“如來佛”我們喊錯了多少年 西遊記裡的如來佛到底是哪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