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地图,是按一定的比例运用线条、符号、文字注记描绘显示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图形。

一座城市的变化发展,从地图上看可能更直观。

“山不转,水在转”的运行机关

从下面这张地图上,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温州城内形如北斗七星的七山之象。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温州郡城是由郭璞选址规划的,建于公元323年。规划理念:将天文映衬在地理上,将地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从下面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斗城温州像一只翘首驮起瓯江之水的龟。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斗城即隐喻着“斗转星移”的道理。古时认为龟能传天道,因此,斗转星移的道,在地理上的运行是通过龟的形象来与天理对应的。所以郭璞相出温州群山错立如天上的北斗后,就“凿井二十有八以象列宿”。为什么?汉代刘向对灵龟有“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之说。文中的“四趾”代表“东南西北”,“四时”是指“春夏秋冬”,所以,“二十八宿”象征一年四季年的轮回。古时称“斗城”,“龟城”皆隐指其地形地理如斗转星移的天道。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郭璞不仅相出五山如北斗,还以北斗星运行的道理规划了当时温州城内的湖泊、河道、井,并将之与山统一和谐,形成了“山不转,水在转”的运行机关。

你以为温州水乡徒有虚名?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此地图出自清光绪《永嘉县志》:“环外内皆为河……如画奕局”、“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灈可湘(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汎,行者无负载之劳”、“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据光绪《永嘉县志》,当时城内桥梁多达143座,永嘉境内桥梁多达420座。桥梁多是水城的一大特色。苏州被称为中国的威尼斯城,其桥梁之多也是引人注目的。白居易诗中有“绿浪东西南北木,红栏三百九十桥”。苏州古城面积为14.2平方千米,城内桥梁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7座,绍兴也是著名的水城,清代有桥229座,古城面积7.6平方千米,其桥梁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0座。温州古城清代有桥143座,其面积约6平方千米,其城内桥梁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24座。

所以,不要以为温州水乡徒有虚名,只是它,不复当初模样。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温州城内街区方正,自北而南有南北大街(现在的解放路)、信(新)河街、、九山河三纵。自东而西衙署为中枢,并行设置四横线。三纵四横形成九格——《易》的最基本原理九宫图。也就是汉代刘向对灵龟“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之说演绎。也印证了古书云:“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九道,地有九州。”遵循“地有其形,则天就有其星”道理。

1932年温州城内有街路二百四十五条:一等(宽36市尺)三十七条、二等(宽28市尺)五十二条、三等(宽18市尺)七十二条、四等(宽14市尺)六十二条、五等(宽8市尺)二十二条。

后话

一位智者考察温州后,留下了如下感慨:“郭公卜建温州斗城,连五行之山,蓄五水之潭,人居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并兼顾军事安全,可谓横开宏基,福益千秋!今之温州,城居斗外,精气外露,自然富盛,前景可瞻!然斗魁不聚内气,内神已散不能化险,则温州恐非久安之善居。”

地图一览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1682年永嘉县志-康熙21年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1976年温州地图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1980年温州市区示意图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1996温州地图

山不转,水转,温州的运行机关

2004温州地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