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不必读”的书单?与严锋教授商榷

真有“不必读”的书单?与严锋教授商榷

严老师首先列出的,自然是古典小说的经典,而那些二流小说,诸如《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三侠五义》,虽不必精读,以消遣为目的翻翻,对明清小说的全貌有所了解,应该有益无害。

需要强调的是,古典小说有自身的语境,诸如《金瓶梅》要放在明代世情社会的发展背景中来读,越是经典的小说,解读维度越多,各花入各眼,才显得伟大。二三流的小说,维度相对单一,技巧也更生涩,但如果依然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取来翻阅也能有所增益,实在不必一棍子打死。

2,绝大多数的从“五四”到1949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严老师说,“除了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曹禺等少数几位,总体上真的比较幼稚,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真的看不下去。”这个名单似乎有些个人化了,除了以上几位,茅盾、钱钟书、巴金、张恨水等人的小说似乎也可以读吧,如果加上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徐志摩、郭沫若、戴望舒等人的散文或者新诗,现代文学可读的不少,不必急着让人“不必读”。

3,绝大多数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严老师说“我基本上全部看过,有绝对的发言权。”这点我不否认,这段时间的文学作品的确太脱离文学,但是拿出一些代表作读读,也不全是垃圾。宣传口径也有水平高下之分,如同美术史上,红色经典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记得小时候翻过《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红岩》,将文学和时代语境结合起来读,也是认识中国文学和社会发展的路径之一。如果全部列为“不必读”,那么我们对这三十年的认识岂不是空白?

4,绝大多数的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

严老师说“历史小说是最难写的小说之一”,这话没错,但说完全没有可读之作,似乎也不恰当,如高阳的《胡雪岩》等历史小说,或者当代如二月河的《雍正皇帝》,还有前段时间被北师大解聘的史杰鹏(笔名梁惠王),他的《亭长小武》《赌徒陈汤》等历史小说,在我看来也是佳作。当然可能是我欣赏水平低。另外,马伯庸也常常写一些历史脑洞小说,亲王虽然调侃且脑洞奇大,但其扎实的知识水平和奇绝的想象力,让他的作品也不失阅读的价值。

5,绝大多数的西方通俗小说

我不太知道“西方通俗小说”的定义,科幻、奇幻、推理小说是否算通俗小说,如果这些也算的话,这几个本身就构成了庞大的体系,精品代表作就不用说了吧……如果这些不算,那么《基督山伯爵》《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不知算不算,这个定义不清,贸然套个“西方通俗小说”的帽子就不必读,似乎不够严谨。严老师斥责James Patterson是“垃圾中的战斗圾”,就算不喜欢他的作品,那么斯蒂芬·金呢?严老师似乎酷爱使用“绝大多数”这样的描述,颇有俾睨天下的气概,但书山学海,严老师贸然将古典小说、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历史小说、西方通俗小说几大类都来个“绝大多数”,即便严老师学富五车,如此大面积的打击,似乎也有失偏颇。

6,所有名著的续书

7,很多经典的哲学著作

严老师似乎知道“这条会引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随即抛出理由,“哲学有很多功能正在逐渐被科学替代”,而且“晦涩,需要花费极多的时间精力,最后能得到啥还不好说,所以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还可能误入歧途,风险很大,慎入”。

恕我无法同意严老师的观点,哲学的确有很多功能被科学取代,但是哲学本身就从解释一切,退居成一个专业学科。在科学之外,关于生死、意义、正义、幸福、存在等问题,哲学仍然提供了庞大的思想基础,而且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教育学等学科在理论上都从哲学中获取养分,严老师是中文系教授,但我依然班门弄斧地认为,同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萨特,应该不会否认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谈及哲学晦涩,我不反对,可是如果因为晦涩就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还强调投入产出比,这种实用主义的衡量方法实在有些……那么站在科学的角度,是否也可以认为文学没用,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严老师本意或许是提醒我们,不要顶着一知半解的哲学概念装X,这可以理解,如果因此认为所谓“很多”经典哲学著作不必读,似乎不必要,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碰到不少把哲学当闲书读的大神,最后没走学术道路,也不影响人家上厕所的时候看哲学书是不。

8,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

严老师用了五个字,“骗人的,没用”。言之凿凿,对于这类书籍,我也站在鄙视链的上游,逛书店时都是斜睨走过,厌恶不已。

可是仔细想想,初中的时候,刘墉、林清玄的文字也让我痴迷,那时学英语的时候还用了卡耐基的音频,如今想来有些后悔。谁没中二过?抑或有时情绪低迷,偶然来点鸡汤(别管饱),就像是受伤时的止痛针,虽然知道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但能让我们度过最艰难的暗黑。我敬重勇于面对残酷现实的勇气,同时也尊重别人止痛的选择。

9,所有的阴谋论类书

“骗人的,有害”。越到后边,“绝大多数”变成了“所有”,严老师的断语也越来越狠辣。阴谋论的确有害,将人的思维禁锢在小圈子里,丧失了寻找证据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集大成者如《货币战争》,还有流行的共济会阴谋等等。可是,真的读不得吗?十多年前,我初读《货币战争》时觉得很爽,生生把罗斯柴尔德家族妖魔如斯,合上书本,我们是否有疑问,其中的论证是否有漏洞?书籍又不是宗教圣典,不容置疑。带着疑问读书,从反面思考阴谋论为什么能流行,以及观察阴谋论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而《货币战争》中讲故事的技巧也颇值得研究玩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吧。

论读书的数量,我与严老师相差太多,提出这些反面意见本有些僭越和自不量力。但我总以为,不必为别人设限。划一堆圈子,这也不必读那也不必读,还动辄把一大类书打入冷宫。前段时间,有个学艺术的大三同学问一位著名批评家,请他开书单。这位老师的回答颇为精妙,“好好研究教材,在这个框架下,再寻找你们的兴趣点,自由读书,想看啥看啥。每个人的书单开得不同,不必拘泥。”

我想,读书已然变成一个岌岌可危的快餐行为了,要么是不可不读的XX本经典,要么是8分钟了解《红楼梦》,读书的乐趣都快丧失殆尽,严老师反其道而行,画些“不必读”的大类,看似帮人避过“雷区”,凭一己好恶列出这许多不必读,您可以说“不喜欢”,但好为人师地说“不必读”,似乎武断了些。

我始终觉得,对于学者来说,读书为业,不停钻研深耕本专业书籍,同时也要跨专业阅读,才有足够的视野,旁征博引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多方论证,不断推进知识的边界。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读书就是乐趣,没什么必读不必读的,精读职业范畴的书,学好职业技能,剩下的读书就不要设禁区了,我不喜欢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命名是“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读书搞得苦哈哈,如同设置旅行中必去踩的点,或者不必去的雷区,反而少看了风景。又不是完成任务刷副本,何苦呢?

有人喜欢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阅读不断补足,固然值得敬佩。可是随手枕边书,或金庸古龙,或康德萨特,或南派三叔安妮宝贝,哪怕是郭小四抑或“龙傲天”之类的爽文,我也觉得不必建立读书的鄙视链。像我这种不学无术的懒人,读书尽量不让自己有太多负担,喜欢时拿起,厌倦时放下。偶尔也做些“坚硬的阅读”,终归太懒不能坚持。常常自惭形秽,但也没想过找个必读或者不必读的书目,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效率些。

面对我这种冥顽不灵的学生,严老师可能会不屑,以为孺子不可教。或许是因为我读书少,见识浅陋,才能有这样无所顾忌的看法。或许严老师的本意,是批驳那些半瓶醋掉书袋的哲学业余爱好者、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的被洗脑者、被阴谋论蛊惑的群氓,然而以这种画圈“不必读”的方式,怕也救不了“冥顽不灵”者,可能会给其他涉世未深的读书人平添障碍,又是何苦。严老师自己列的不必读书单,如果他自己大多都读过,照样成为知名教授,可见这些书也未耽误人;如果严老师自己没读过,怕是免不了误人子弟的罪名。我相信严老师是前者,人到中年,梳理一下自己读书的“弯路”,想当回人生导师,可是您所谓的弯路,也可能是另一种财富般的经历,人生轨迹不同,还是不要轻易为别人做人生规划的好。

书籍应该让我们自由,而不是成为枷锁。不知各位以为然否?

真有“不必读”的书单?与严锋教授商榷

我是非典型佛教徒

针砭时弊,不舍慈悲

理性思考,不许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