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不必讀」的書單?與嚴鋒教授商榷

真有“不必读”的书单?与严锋教授商榷

嚴老師首先列出的,自然是古典小說的經典,而那些二流小說,諸如《封神演義》《隋唐演義》、《說岳全傳》《三俠五義》,雖不必精讀,以消遣為目的翻翻,對明清小說的全貌有所瞭解,應該有益無害。

需要強調的是,古典小說有自身的語境,諸如《金瓶梅》要放在明代世情社會的發展背景中來讀,越是經典的小說,解讀維度越多,各花入各眼,才顯得偉大。二三流的小說,維度相對單一,技巧也更生澀,但如果依然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取來翻閱也能有所增益,實在不必一棍子打死。

2,絕大多數的從“五四”到1949年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

嚴老師說,“除了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曹禺等少數幾位,總體上真的比較幼稚,從普通讀者的角度,真的看不下去。”這個名單似乎有些個人化了,除了以上幾位,茅盾、錢鍾書、巴金、張恨水等人的小說似乎也可以讀吧,如果加上朱自清、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郭沫若、戴望舒等人的散文或者新詩,現代文學可讀的不少,不必急著讓人“不必讀”。

3,絕大多數從1949年到1976年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嚴老師說“我基本上全部看過,有絕對的發言權。”這點我不否認,這段時間的文學作品的確太脫離文學,但是拿出一些代表作讀讀,也不全是垃圾。宣傳口徑也有水平高下之分,如同美術史上,紅色經典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我記得小時候翻過《林海雪原》、《保衛延安》、《紅巖》,將文學和時代語境結合起來讀,也是認識中國文學和社會發展的路徑之一。如果全部列為“不必讀”,那麼我們對這三十年的認識豈不是空白?

4,絕大多數的當代中國人寫的歷史小說

嚴老師說“歷史小說是最難寫的小說之一”,這話沒錯,但說完全沒有可讀之作,似乎也不恰當,如高陽的《胡雪巖》等歷史小說,或者當代如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還有前段時間被北師大解聘的史傑鵬(筆名梁惠王),他的《亭長小武》《賭徒陳湯》等歷史小說,在我看來也是佳作。當然可能是我欣賞水平低。另外,馬伯庸也常常寫一些歷史腦洞小說,親王雖然調侃且腦洞奇大,但其紮實的知識水平和奇絕的想象力,讓他的作品也不失閱讀的價值。

5,絕大多數的西方通俗小說

我不太知道“西方通俗小說”的定義,科幻、奇幻、推理小說是否算通俗小說,如果這些也算的話,這幾個本身就構成了龐大的體系,精品代表作就不用說了吧……如果這些不算,那麼《基督山伯爵》《了不起的蓋茨比》等不知算不算,這個定義不清,貿然套個“西方通俗小說”的帽子就不必讀,似乎不夠嚴謹。嚴老師斥責James Patterson是“垃圾中的戰鬥圾”,就算不喜歡他的作品,那麼斯蒂芬·金呢?嚴老師似乎酷愛使用“絕大多數”這樣的描述,頗有俾睨天下的氣概,但書山學海,嚴老師貿然將古典小說、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歷史小說、西方通俗小說幾大類都來個“絕大多數”,即便嚴老師學富五車,如此大面積的打擊,似乎也有失偏頗。

6,所有名著的續書

7,很多經典的哲學著作

嚴老師似乎知道“這條會引起很多人的強烈反感”,隨即拋出理由,“哲學有很多功能正在逐漸被科學替代”,而且“晦澀,需要花費極多的時間精力,最後能得到啥還不好說,所以投入產出不成比例,還可能誤入歧途,風險很大,慎入”。

恕我無法同意嚴老師的觀點,哲學的確有很多功能被科學取代,但是哲學本身就從解釋一切,退居成一個專業學科。在科學之外,關於生死、意義、正義、幸福、存在等問題,哲學仍然提供了龐大的思想基礎,而且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美學、教育學等學科在理論上都從哲學中獲取養分,嚴老師是中文系教授,但我依然班門弄斧地認為,同為哲學家和文學家的薩特,應該不會否認哲學與文學的關係。

談及哲學晦澀,我不反對,可是如果因為晦澀就不值得花時間和精力,還強調投入產出比,這種實用主義的衡量方法實在有些……那麼站在科學的角度,是否也可以認為文學沒用,投入產出不成比例?嚴老師本意或許是提醒我們,不要頂著一知半解的哲學概念裝X,這可以理解,如果因此認為所謂“很多”經典哲學著作不必讀,似乎不必要,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碰到不少把哲學當閒書讀的大神,最後沒走學術道路,也不影響人家上廁所的時候看哲學書是不。

8,所有的成功學、心靈學、雞湯類書

嚴老師用了五個字,“騙人的,沒用”。言之鑿鑿,對於這類書籍,我也站在鄙視鏈的上游,逛書店時都是斜睨走過,厭惡不已。

可是仔細想想,初中的時候,劉墉、林清玄的文字也讓我痴迷,那時學英語的時候還用了卡耐基的音頻,如今想來有些後悔。誰沒中二過?抑或有時情緒低迷,偶然來點雞湯(別管飽),就像是受傷時的止痛針,雖然知道對身體沒有任何好處,但能讓我們度過最艱難的暗黑。我敬重勇於面對殘酷現實的勇氣,同時也尊重別人止痛的選擇。

9,所有的陰謀論類書

“騙人的,有害”。越到後邊,“絕大多數”變成了“所有”,嚴老師的斷語也越來越狠辣。陰謀論的確有害,將人的思維禁錮在小圈子裡,喪失了尋找證據和邏輯推理的能力。集大成者如《貨幣戰爭》,還有流行的共濟會陰謀等等。可是,真的讀不得嗎?十多年前,我初讀《貨幣戰爭》時覺得很爽,生生把羅斯柴爾德家族妖魔如斯,合上書本,我們是否有疑問,其中的論證是否有漏洞?書籍又不是宗教聖典,不容置疑。帶著疑問讀書,從反面思考陰謀論為什麼能流行,以及觀察陰謀論如何影響人們的思想,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而《貨幣戰爭》中講故事的技巧也頗值得研究玩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必視為洪水猛獸吧。

論讀書的數量,我與嚴老師相差太多,提出這些反面意見本有些僭越和自不量力。但我總以為,不必為別人設限。劃一堆圈子,這也不必讀那也不必讀,還動輒把一大類書打入冷宮。前段時間,有個學藝術的大三同學問一位著名批評家,請他開書單。這位老師的回答頗為精妙,“好好研究教材,在這個框架下,再尋找你們的興趣點,自由讀書,想看啥看啥。每個人的書單開得不同,不必拘泥。”

我想,讀書已然變成一個岌岌可危的快餐行為了,要麼是不可不讀的XX本經典,要麼是8分鐘瞭解《紅樓夢》,讀書的樂趣都快喪失殆盡,嚴老師反其道而行,畫些“不必讀”的大類,看似幫人避過“雷區”,憑一己好惡列出這許多不必讀,您可以說“不喜歡”,但好為人師地說“不必讀”,似乎武斷了些。

我始終覺得,對於學者來說,讀書為業,不停鑽研深耕本專業書籍,同時也要跨專業閱讀,才有足夠的視野,旁徵博引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多方論證,不斷推進知識的邊界。而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讀書就是樂趣,沒什麼必讀不必讀的,精讀職業範疇的書,學好職業技能,剩下的讀書就不要設禁區了,我不喜歡那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命名是“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讀書搞得苦哈哈,如同設置旅行中必去踩的點,或者不必去的雷區,反而少看了風景。又不是完成任務刷副本,何苦呢?

有人喜歡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並通過閱讀不斷補足,固然值得敬佩。可是隨手枕邊書,或金庸古龍,或康德薩特,或南派三叔安妮寶貝,哪怕是郭小四抑或“龍傲天”之類的爽文,我也覺得不必建立讀書的鄙視鏈。像我這種不學無術的懶人,讀書儘量不讓自己有太多負擔,喜歡時拿起,厭倦時放下。偶爾也做些“堅硬的閱讀”,終歸太懶不能堅持。常常自慚形穢,但也沒想過找個必讀或者不必讀的書目,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效率些。

面對我這種冥頑不靈的學生,嚴老師可能會不屑,以為孺子不可教。或許是因為我讀書少,見識淺陋,才能有這樣無所顧忌的看法。或許嚴老師的本意,是批駁那些半瓶醋掉書袋的哲學業餘愛好者、成功學和心靈雞湯的被洗腦者、被陰謀論蠱惑的群氓,然而以這種畫圈“不必讀”的方式,怕也救不了“冥頑不靈”者,可能會給其他涉世未深的讀書人平添障礙,又是何苦。嚴老師自己列的不必讀書單,如果他自己大多都讀過,照樣成為知名教授,可見這些書也未耽誤人;如果嚴老師自己沒讀過,怕是免不了誤人子弟的罪名。我相信嚴老師是前者,人到中年,梳理一下自己讀書的“彎路”,想當回人生導師,可是您所謂的彎路,也可能是另一種財富般的經歷,人生軌跡不同,還是不要輕易為別人做人生規劃的好。

書籍應該讓我們自由,而不是成為枷鎖。不知各位以為然否?

真有“不必读”的书单?与严锋教授商榷

我是非典型佛教徒

針砭時弊,不捨慈悲

理性思考,不許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