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评:“真假王娜娜”的真相何在?

近日,河南“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一边是新闻报道的不断跟进,一边是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随着调查结论浮出水面,“真假王娜娜事件”调查基本也就告一段落。但是对于官方的调查结果,令人看不明白。

3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冒名上大学”调查岂可敷衍》,直指周口市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论“奇葩”。文章指出,一份《真假“王娜娜”事件水落石出》的公告,不仅没有还原事实真相,并且通篇只有干巴巴的定性结论和处理决定。我们也想问,是不是定义了“真”与“假”,以及处理了9名负责人,就算是给社会和当事人一个“最好的”交代了?相对于这份与其说是“水落石出”,倒不如说“处分决定”的公告,我们更想看看“真假王娜娜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也只有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到底“真假王娜娜”的真相何在?或许联合调查组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具体的问事实,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在对社会公布调查结论的时候,就对事件的深层次问题避而不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没有任何凭据的情况下,我们也只能妄加猜测,唯一的可能就是其中涉及到更大的权、利交易,往深处查就查不动了,找出9名负责人出来,更像是找的“替罪羊”。

其次,是联合调查组没有履职尽责。真王娜娜被假王娜娜冒名顶替,且不说联合调查组的成员都是在查案、教育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哪怕是普通人,闭着眼睛都能想到这其中出问题的几个关键环节。而然,调查结论对9名负责人的处罚,似乎让我们感到,调查组的调查工作基本等于“白调查”。该事件让任何人去调查,闭着眼睛都能细数这几名负责人的责任过失,更何况还是相对专业的调查人员,睁着眼睛调查。因此,《人民日报》批评该调查组敷衍了事,似乎也切中了该调查组的要害。

高中毕业上大学,这中间必须经过多道环节,经过无数负责人的手,我们都想问:一个冒名顶替者,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关口,从而成功注册大学学籍的?这其中,又是如何操作,让“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事”?到底是只有这9名负责人“通力合作”就能帮助假王娜娜搞定所有手续,还是有更高的官员在幕后指挥操刀?从毕业到进入大学,这个繁琐的过程中,是否又存在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如果连这些问题都没有弄清楚,那么“真假王娜娜事件”将会再度重演。

诚如评论所说,这份“奇葩”的调查结论,显示不出相关政府部门的诚意和决心,相较于公众对还原事实真相的渴望,调查组更像是在拿处罚转移公众视野。但是这样做能否就能平息“真假王娜娜事件”呢?我认为,在社会公众追求客观公正的事实真相面前,仅做定性结论的结果是难以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