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共计 2680 字 |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1981年3月27日上午9点,首届春城书市在云南省工业交通展览馆如期举行开幕式。开幕时间还没有到,数万名购书者一大早就已经候在展馆大门外面。

“我们就听见那道大门嘎嘎直响,不行!顶不住了!我们四个人同时一起松开手就跑,那道木质的大门哐当一下子就被撞开了。随即,市民像潮水一样涌进书市,摆放在大门口的一个铁质的痰盂,在众人的脚下被踩得像纸片一样。”一个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说。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一票难求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首届春城书市纪念章

人们求知的渴望被压抑了太久,一下子井喷般地宣泄出来,这是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意料到的。书市展厅刚刚开展仅几个小时,就被蜂拥而来的市民挤爆。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由于展馆内人数太多,后面的读者挤不进去,前面的读者站在书架边上又不愿意出来。于是,书市上就出现了非常奇怪的一幕:前面的人拿到自己不需要的图书就顺手往后一抛,扔给后面的人。后面的市民就像抢绣球一样抢图书。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一位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我们只看见很多图书在人们的头顶上飞舞,最后清场时,发现很多图书因为掉在地上被踩坏了,根本没法看了,损失很惨重。”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这种拥挤混乱的场面持续了几个小时,幸运的是没有发生踩踏而导致的人员受伤事件。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得知书市被挤爆的消息后,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赶到书市现场察看“灾情”。当日下午,首届春城书市不得不宣告停业整顿。整顿工作持续了三天。

书市整个展销区都进行了重新调整,一是把封闭式的展销变成开放式的展销,让读者进入展销区域后能够自由地选购图书,简化购书程序。二是把当时大家急于采购的一些重点图书,例如文学名著、青年自学丛书等从普通的展销区域中分离出来,由昆明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组成若干个售书小组,每个小组四五个人,只负责卖一种书。这样就把人流分散开来,避免了拥挤。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1981年4月1日,经过整顿后的春城书市再次开业。这次昆明市公安局派了不少警察到现场维持秩序,武警云南总队昆明市支队也派了一个排的武警官兵过来协助执勤。展览馆的大门口站着武警,对购书者实行分批限量进入展区。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十几名武警官兵手挽手站成一排,将一个个柜台围住,一次只放十个人进去,买完了出去后再放十个人进去。由于整顿后准备比较充分,书市没有再发生严重拥挤的现象。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在书市上卖得最火爆的书籍,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数理化一类的图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几千套《隋唐演义》几天之内就销售一空。

数量有限的畅销书卖完后,其他一些冷门的文学书籍也火起来了。当时张恨水的《八十一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未被过多提及,也有很多人排队抢购。

书市上还有一些图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在“文革”期间被当作“毒草”不让卖的书,有些已经放了十多年了,从库房翻出来时都已经发黄了,但仍然有很多人疯抢,劝都劝不住。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一位读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逛书市有感》的札记,文中写道:“从书市回来,挤得浑身发热。群众买书的那股热烈劲头,实在令人感动。它反映出人们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和求知的热情。特别是很多青年人的那种买书热情,使人感到我国青年一代精神面貌的主流。”

十年前“读书无用论”的阴霾已经一去不复返,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奋发向上、追求进步,这种获取知识的欲望,是任何力量也压不下去的。

1981年4月15日,首届春城书市历时15天半,正式结束。据统计,书市展销期间,前来参观和购买书籍的群众达20万人次,共出售各类图书170多万册。

首届春城书市之后,云南省又分别于1987年、1990年举办了第二届春城书市、第三届春城书市迎春书展,1993年9月26日至10月9日举办了第五届春城书市。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1993年9月26日

昆明第五届春城书市,东风广场开放式售书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1993年9月26日

昆明第五届春城书市,昆明翠湖南路

再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不再是市场上的紧俏货,书市这种“年货街”式的模式逐渐失去了活力。人们也不必再起早贪黑地去抢购一本图书。

如今昆明市内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的图书城就有6个,至少能提供25万种图书,可以说现在天天都是书市。

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 彩蛋 -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书的小故事。

我们都以为,自从发明印刷术以后,人类便有机会开始普遍地读书,然而并没有。

即使在美国,真正把读书这件事变成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很迟的事情,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话说,在美国全面介入二战后,兵力从1940年的十几万人猛增到1400万人,一千多万人突然从平民变成士兵,又是在战场这种压力极大的地方,精神生活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士兵在前线读书,为什么呢?因为读书这项娱乐活动便捷、通用、还省钱。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美国第一夫人艾连诺·罗斯福代表罗斯福总统和自己捐书

可那么多的书从哪里来呢?最开始的解决方案,是发动老百姓捐书。的确这个办法很奏效,仅仅5个月,就捐出了1000万册书,但坏消息是,这些书都是精装的,对,精装书尺寸大,随身携带很不方便。

针对这个痛点,军方就要生产一种专供士兵读的书,这种书后来被称作“军供版图书”。军供版图书什么样子呢?别听这个名词高大上,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市面上看到最普遍的那种平装本的书。软皮的,可以放进衣服口袋的那种。

我们今天不觉得这种书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当时,对出版业是一个很大的颠覆。

因为当时人们观念里的书不是这个样子。大、厚、精装才是书应该有的体面。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军供版图书是二战期间美军最大的福利

另一个问题,要满足普通士兵的阅读需求,题材就要放开,不能是上层社会通常读的那些文学、哲学、法律、神学,等等。于是很多之前根本不可能变成书的那些内容,像笑话集、漫画、通俗小说等便印成了书,送上了前线。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

是中国作家入选军供版图书的唯一作品

其中有两本咱们重点提一下,一本是中国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也入选了军供版图书,没想到吧?

还有,就是这两年在中国也火起来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其实,当时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很多年,是1925年出版的,但是一直默默无闻。是二战的时候,因为被前线士兵阅读,才火起来的。很多人写信回家的时候,都说自己将来回国要成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要干一番事业,这又进一步推动这部小说在国内的销售。

你看,只有新一代的读者才能成就新一代的经典。

二战结束的时候,书这个东西,无论是样子还是内容,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整个面貌就全变了。

二战后,军供版图书的产业链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转型开始服务普通民众,虽然销售一本平装书的利润低了,但是因为书便宜了,更多的人就能买得起书,销量也就上来了。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二战期间,美军遗落云南的军供版图书

1943年美国图书销售量只有4000万册,到1947年就翻一番,到1952年,甚至增加到了2.7亿册。

到这个时候,可以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书籍重新发明了一次。

从今天,开始阅读吧,知识才是灵魂永久的保鲜剂!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本文主体文字摘自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昆明六十年记忆》(彭磊 编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2014年第三次印刷

部分图片摘自

《云南人民出版社六十年记忆》

彩蛋内容改编自罗辑思维文章

《伟大的事物,会被发明两次》

文字整理:默默 益珲 校对:李爽

本文编排:益珲

「世界读书日」1981年,首届春城书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