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ukushi (筑紫),是日本九州的故稱。筑紫號是一艘早期巡洋艦,雖然我們對其不是很熟悉,但是她有兩艘姐妹艦是我們中國軍迷很熟悉的,那就是北洋水師的
超勇和揚威號。只不過,超勇和揚威建造的時候有過小改,比如4個鍋爐增加到6個等。
該型艦的設計理念是來自於英國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Whitworth造船廠的工程師,也就是以較低成本的船體能夠承受較大鐵甲艦的火炮攻擊,並且以本身高速機動的優勢去攻擊相對慢速的對手。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便宜和高速,將船的裝甲儘可能減弱。而事實上,皇家海軍本身卻並未認同這個設計理念,並且沒有實質性地向該船廠訂購類似的船隻。於是,大清和日本成了試驗品。排水量1,370噸,航速達到16.5節,確實夠快。乘員186名,最多可攜帶300噸燃料煤,4個鍋爐。主要武器裝備是前後兩門後膛裝的254毫米加農炮,4門120毫米側炮等以及兩門魚雷管。
筑紫號原本是於1879年2月10日開始為智利海軍建造,不過最後智利和秘魯的戰爭結束(原來那個時期世界各地都不太平,連智利和秘魯都會打仗了),日本就乘機將這個訂單轉到了日本。筑紫在甲午戰爭中並沒有直接露臉,但是被指定為用於支援地面部隊的炮艦中隊的旗艦,並以此身份在1894年9月在韓國率領艦隊在大同河上支援平壤戰役。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筑紫在廈門和上海駐紮,以保護當地日本人的利益。日俄戰爭時期,筑紫也曾以運輸艦艇的身份出現,甚至參加了對馬海戰。
戰後筑紫被改為魚雷訓練艦,並於1906年5月25日退役除名。
篇幅太少,再聊一下另一艘鐵甲艦Amagi (天城),好熟悉的名字。是的,這個和後來的戰列巡洋艦天城是同一個名字。此天城是日本橫須賀海軍兵工廠自建的螺旋槳驅動的小型船隻。該船是橫須賀被明治政府管理後建造的第三艘戰艦,也是當時日本國產的最大戰艦,不過技術顧問是來自法國的工程師。該船的主要木材來自天城山,也是該艦得名的一個原因。排水量941噸,航速11.5節,乘員159人,170毫米克虜伯火炮一門,120毫米和79毫米火炮分別為4門和3門,76毫米1門。1878年4月4日,天城號服役。
由於在Imo Incident事件中和朝鮮的關係變得緊張(貌似明治時代日本和鄰居們關係都很緊張),便派遣天城號在朝鮮海域巡邏,以顯示其武力實力。其後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天城號還曾作為觀察員進行觀察雙方戰鬥。天城還到達我國武漢進行港口通商。之後的甲午戰爭,天城也參加了。只是由於實力關係,註定是配角。戰後天城基本作為後備力量進行近海巡邏防禦。
閱讀更多 蠟筆小舊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