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奧數知識點歸納複習及分類例題練習

小學三年級奧數知識點

1.和差倍問題

和差問題:幾個數的和與差

和倍問題:幾個數的和與倍數

差倍問題:幾個數的差與倍數

公式適用範圍 已知兩個數的和,差,倍數關係

公式 ①

(和-差)÷2=較小數

較小數+差=較大數

和-較小數=較大數

公式②

(和+差)÷2=較大數

較大數-差=較小數

和-較大數=較小數

和÷(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和-小數=大數

差÷(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小數+差=大數

小學三年級奧數知識點歸納複習及分類例題練習

關鍵問題 求出同一條件下的 和與差 和與倍數 差與倍數

2.年齡問題的三個基本特徵:

①兩個人的年齡差是不變的;

②兩個人的年齡是同時增加或者同時減少的;

③兩個人的年齡的倍數是發生變化的;

3.歸一問題的基本特點:問題中有一個不變的量,一般是那個“單一量”,題目一般用“照這樣的速度”……等詞語來表示。

關鍵問題:根據題目中的條件確定並求出單一量;

4.植樹問題

基本類型及公式

在直線或者不封閉的曲線上植樹,兩端都植樹 棵數=段數+1

在直線或者不封閉的曲線上植樹,兩端都不植樹 棵距×段數=總長 棵數=段數-1

在直線或者不封閉的曲線上植樹,只有一端植樹 棵距×段數=總長 棵數=段數

封閉曲線上植樹 棵距×段數=總長

關鍵問題 確定所屬類型,從而確定棵數與段數的關係

5.雞兔同籠問題

基本概念:雞兔同籠問題又稱為置換問題、假設問題,就是把假設錯的那部分置換出來;

基本思路:

①假設,即假設某種現象存在(甲和乙一樣或者乙和甲一樣);

②假設後,發生了和題目條件不同的差,找出這個差是多少;

③每個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從而找出出現這個差的原因;

④再根據這兩個差作適當的調整,消去出現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雞假設成兔子:雞數=(兔腳數×總頭數-總腳數)÷(兔腳數-雞腳數)

②把所有兔子假設成雞:兔數=(總腳數一雞腳數×總頭數)÷(兔腳數一雞腳數)

關鍵問題:找出總量的差與單位量的差。

小學三年級奧數知識點歸納複習及分類例題練習

6.盈虧問題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對象,按照某種標準分組,產生一種結果:按照另一種標準分組,又產生一種結果,由於分組的標準不同,造成結果的差異,由它們的關係求對象分組的組數或對象的總量.

基本思路:先將兩種分配方案進行比較,分析由於標準的差異造成結果的變化,根據這個關係求出參加分配的總份數,然後根據題意求出對象的總量.

基本題型及公式

①一次有餘數,另一次不足;盈虧;總份數=(餘數+不足數)÷兩次每份數的差

②當兩次都有餘數;盈盈;總份數=(較大餘數一較小余數)÷兩次每份數的差

③當兩次都不足;虧虧;總份數=(較大不足數一較小不足數)÷兩次每份數的差

基本特點:對象總量和總的組數是不變的。

關鍵問題:確定對象總量和總的組數。

7.週期循環與數表規律

週期現象:事物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某些特徵有規律循環出現。

週期:我們把連續兩次出現所經過的時間叫週期。

關鍵問題:確定循環週期。

閏年: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則年份必須能被400整除;

平年: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8.平均數

基本公式 基本算法

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求出總數量以及總份數

總數量=平均數×總份數

總份數=總數量÷平均數

基準數法:根據給出的數之間的關係,確定一個基準數;一般選與所有數比較接近的數或者中間數為基準數;以基準數為標準,求所有給出數與基準數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這些差的平均數;最後求這個差的平均數和基準數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數,具體關係用基本公式平均數=基準數+每一個數與基準數差的和÷總份數。

9.數列求和

等差數列:在一列數中,任意相鄰兩個數的差是一定的,這樣的一列數,就叫做等差數列。

基本概念:

首項:等差數列的第一個數,一般用a1表示;

項數:等差數列的所有數的個數,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數列中任意相鄰兩個數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項:表示數列中每一個數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數列的和:這一數列全部數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公式:

通項公式:an = a1+(n-1)d;通項=首項+(項數一1) ×公差;

數列和公式:sn,= (a1+ an)×n÷2;數列和=(首項+末項)×項數÷2;

項數公式:n= (an+ a1)÷d+1;項數=(末項-首項)÷公差+1;

公差公式:d =(an-a1))÷(n-1);公差=(末項-首項)÷(項數-1);

關鍵問題:確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確定使用的公式;

10.定義新運算

基本概念:定義一種新的運算符號,這個新的運算符號包含有多種基本(混合)運算。

基本思路:嚴格按照新定義的運算規則,把已知的數代入,轉化為加減乘除的運算,然後按照基本運算過程、規律進行運算。

關鍵問題:正確理解定義的運算符號的意義。

注意事項:①新的運算不一定符合運算規律,特別注意運算順序。

②每個新定義的運算符號只能在本題中使用。

11.數的整除

一、基本概念和符號:

整除:如果一個整數a,除以一個自然數b,得到一個整數商c,而且沒有餘數,那麼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記作b|a。

二、整除判斷方法:

1. 能被2、5整除:末位上的數字能被2、5整除。

2. 能被4、25整除:末兩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能被4、25整除。

3. 能被8、125整除:末三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能被8、125整除。

4. 能被3、9整除: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 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數字所組成的數與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組成數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後一位數字並減去末位數字的2倍後能被7整除。

6. 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數字所組成的數與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數位上的數字和與偶數位數的數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後一位數字並減去末位數字後能被11整除。

7. 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數字所組成的數與末三位以前的數字所組成的數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後一位數字並減去末位數字的9倍後能被13整除。

小學三年級奧數知識點歸納複習及分類例題練習

三、整除的性質:

1. 如果a、b能被c整除,那麼(a+b)與(a-b)也能被c整除。

2. 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數,那麼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 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麼a也能被c整除。

4. 如果a能被b、c整除,那麼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數整除。

12.巧填算符

1.相同數字:巧用“0”和“1”:相減則為0,相除則為1;

倍數關係:先加然後再除;

2.湊數法:”曹衝稱大象”,先找跟大象最接近的石頭。

3.逆推法

13.速算與巧算

①.×5,×25,×125 見到它們,我就非常想念 2,4,8;

②.×9,×99,×999 變型 :×(10-1),×(100-1),×(1000-1)

③.×11:兩頭一拉中間相加;

④.×101,×10101,×1001001001:釘卡片大法;

乘法中的速算:

(1)乘法交換律a×b=b×a

(2)乘法結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4)乘法性質

①兩個數的差與一個數相乘,可以用被減數和減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減。(a-b)×c=a×c-b×c

②一個數與兩個數的商相乘,可以用這個數先與商裡的被除數相乘,再除以商裡的除數;或用這個數先除以商裡除數,再與商裡的被除數相乘。a×(b÷c)=a×b÷c=a÷c×b

除法中的速算:

(1)兩個數或幾個數的積除以一個數,可以先用積裡的任何一個因數除以這個數,所得的商再與其他因數相乘。

(a×b×c)÷m=a÷m×b×c=a×(b÷m)×c=a×b×(c÷m)

(2)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積,可以用這個數依次除以積裡面的各個因數a÷(b×c)=a÷b÷c

(3)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商,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商裡的被除數,再乘以商裡的除數;或者用這個數乘以商裡的除數,再除以商裡的被除數a÷(b÷C)=a÷b×c=a×c÷b

(4)兩個或幾個數的和除以一個數,可以把和裡的各個數分別除以這個數,再把它們的商相加(a+b+c)÷m=a÷m+b÷m+c÷m

(5)兩個數的差除以一個數,可以用被減數,減數分別處以這個數,再把所得的商進行相減(a-b)÷c=a÷c-b÷c

(6)商不變的性質:如果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a÷b=c (a×m)÷(b×m)=c (a÷m)÷(b÷m)=c(m≠0)

(7) 乘除法混合運算的交換性質:在乘除法混合運算中,帶著數字前面的運算符號交換乘數,除數的位置,結果不變

a×b÷c=a÷c×b=b÷c×a

14.角度的認識

基本概念:

1.直角:(90°),平角(180°),周角(360°),銳角,鈍角

2.互餘:兩個角相加等於90。→直角三角形中,兩個銳角是互餘的。

3.互補:兩個角相加等於180。→內角,外角相加等於180,是互補的。

4.對頂角相等

基本公式:

n邊形:內角和=(n-2)×180;外角和=360°;內角+外角=180°

正多邊形:每條邊都相等;每個內角都相等;每個外角都相等;

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等於與之不相鄰的兩個內角和。

解答題目時,最常使用的就是外角和!

小學三年級奧數知識點歸納複習及分類例題練習

小學三年級奧數題練習及答案解析

1、南京長江大橋共分兩層,上層是公路橋,下層是鐵路橋。鐵路橋和公路橋共長11270米,鐵路橋比公路橋長2270米,問南京長江大橋的公路和鐵路橋各長多少米?

分析:和差基本問題,和11270米,差2270米,大數=(和+差)/2,小數=(和-差)/2。

解:鐵路橋長=(11270+2270)/2=6770米,公路橋長=(11270-2270)/2=4500米。

2、三個小組共有180人,一、二兩個小組人數之和比第三小組多20人,第一小組比第二小組少2人,求第一小組的人數。

分析:先將一、二兩個小組作為一個整體,這樣就可以利用基本和差問題公式得出第一、二兩個小組的人數和,然後對第一、二兩個組再作一次和差基本問題計算,就可以得出第一小組的人數。

解:一、二兩個小組人數之和=(180+20)/2=100人,第一小組的人數=(100-2)/2=49人。

3、甲、乙兩筐蘋果,甲筐比乙筐多19千克,從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筐,就可以使乙筐中的蘋果比甲筐的多3千克?

分析:從甲筐取出放入乙筐,總數不變。甲筐原來比乙筐多19千克,後來比乙筐少3千克,也即對19千克進行重分配,甲筐得到的比乙筐少3千克。於是,問題就變成最基本的和差問題:和19千克,差3千克。

解:(19+3)/2=11千克,從甲筐取出11千克放入乙筐,就可以使乙筐中的蘋果比甲筐的多3千克。

三年級奧數題:和差倍數問題(二)

1、在一個減法算式裡,被減數、減數與差的和等於120,而減數是差的3倍,那麼差等於多少?

分析:被減數=減數+差,所以,被減數和減數與差的和就各自等於被減數、減數與差的和的一半,即:被減數=減數+差=(被減數+減數+差)/2。

因此,減數與差的和= 120/2=60。這樣就是基本的和倍問題了。小數=和/(倍數+1)

解:減數與差的和=120/2=60,差=60/(3+1)=15。

2、已知兩個數的商是4,而這兩個數的差是39,那麼這兩個數中較小的一個是多少?

分析:兩個數的商是4,即大數是小數的4倍,因此,這是一個基本的差倍問題。小數=差/(倍數-1)。

解:兩個數中較小的一個=39/(4-1)=13。

3、姐姐做自然練習比妹妹做算術練習多用48分鐘,比妹妹做英語練習多用42分鐘,妹妹做算術、英語兩門練習共用了44分鐘,那麼妹妹做英語練習用了多少分鐘?

分析:姐姐做自然練習的時間是一定的,比妹妹做算術和英語的時間分別差了48分和42分,說明妹妹做英語比做算術多用了48-42=6分鐘,仍然是一個和差問題。

解:妹妹做英語練習用時=(44+6)/2=25分鐘。

三年級奧數題:和差倍數問題(三)

1、已知△,○,□是三個不同的數,並且△+△+△=○+○,○+○+○+○=□+□+□,△+○+○+□=60,那麼△+○+□等於多少?

分析:由一、二可知,□是△的2倍,將它代換到三中,就是三個△加2個○等於60,而△+△+△=○+○,所以,△+△+△=○+○=60/2=30,△=10,○=15,□=20。

解:△+○+□=10+15+20=45。

2、用中國象棋的車、馬、炮分別表示不同的自然數。如果,車÷馬=2,炮÷車=4,炮-馬=56,那麼“車+馬+炮”等於多少?

分析:車÷馬=2,車是馬的2倍;炮÷車=4,炮是車的4倍,是馬的8倍;炮-馬=56,炮比馬大56。差倍問題。

解:馬=56/(8-1)=8,炮=56+8=64,車=8*2=16,車+馬+炮=8+64+16=88。

3、聰聰用10元錢買了3支圓珠筆和7本練習本,剩下的錢若買一支圓珠筆就少1角4分;若買一本練習本還多8角,問一支圓珠筆的售價是多少元?

分析:剩下的錢若買一支圓珠筆就少1角4分;若買一本練習本還多8角,說明圓珠筆比練習本貴1角4分+8角=9角4分,那麼,3支圓珠筆就要比三本練習本貴94*3=282分=2元8角2分,這樣,就相當於在10元中扣除2元8角2分加8角,正好可以買11本練習本,所以,每本練習本的價錢是(1000-282-80)/11=58分=5角8分。

解:圓珠筆-練習本=14+80=94分,每本練習本的價錢是(1000-94*3-80)/11=58分=5角8分,圓珠筆的售價=58+94=152分=1元5角2分。

小學三年級奧數知識點歸納複習及分類例題練習

三年級奧數題:和差倍數問題(四)

1、甲、乙兩位學生原計劃每天自學的時間相同,若甲每天增加自學時間半小時,乙每天減少自學時間半小時,則乙自學6天的時間僅相等於甲自學一天的時間。問:甲、乙原訂每天自學的時間是多少分鐘?

分析:甲每天增加自學時間半小時,乙每天減少自學時間半小時,甲比乙多自學一個小時,乙自學6天的時間僅相等於甲自學一天的時間,甲是乙的6倍,差倍問題。

解:乙每天減少半小時後的自學時間=1/(6-1)=1/5小時=12分鐘,乙原計劃每天自學時間=30+12=42分鐘,甲原計劃每天自學時間=12*6-30=42分鐘。

2、一大塊金帝牌巧克力可以分成若干大小一樣的正方形小塊。小明和小強各有一大塊金帝巧克力,他們同時開始吃第一小塊巧克力。小明每隔20分鐘吃1小塊,14時40分吃最後1小方塊;小強每隔30分鐘吃1小塊,18時吃最後1小方塊。那麼他們開始吃第1小塊的時間是幾時幾分?

分析:小明每隔20分鐘吃1小塊,小強每隔30分鐘吃1小塊,小強比小明多間隔10分鐘,小明14時40分吃最後1小方塊,小強18時吃最後1小方塊,小強比小明晚3小時20分,說明在吃最後一塊前面共有(3*60+20)/10=20個間隔,即已經吃了20塊。那麼,20*20=400分鐘=6小時40分鐘,14時40分-6小時40分=8時。

解:

18時-14時40分=3小時20分=3*60+20=200分鐘,已經吃的塊數=200/(30-20)=20塊,小明吃20塊用時20*20=400分鐘=6小時40分鐘,開始吃第一塊的時間為14時40分-6小時40分=8時。

三年級奧數題:速算與巧算

【試題】巧算與速算:41×49=( )

【詳解】相乘的兩個數都是兩位數,且十位上的數字相同,個位上的數字之和正好是10,這就可以運用“頭同尾合十”的巧算法進行簡便計算。

“頭同尾合十”的巧算方法是:用十位上的數字乘十位上的數字加1的積,再乘100,最後加上個位上2個數字的乘積。

41×49,先用(4+1)×4=20,將20作為積的前兩位數字,再用1×9=9,可以發現末位數字相乘的積是一位數,那就在9的前面補一個0,作為積的後兩位數字。這樣答案很簡單的就求出了,即41×49=(4+1)×4×100+1×9=2009。

三年級奧數題:植樹問題

【試題】一塊三角形地,三邊分別長156米,234米,186米,要在三邊上植樹,株距6米,三個角的頂點上各植上1棵數,共植樹( )棵。

【詳解】此題植樹線路是封閉的,這類題的特點是:因為頭尾兩端重合在一起,所以棵數等於分成的段數。題中要求三角形三個頂點上要各栽一棵樹,因此我們要按照三條邊來考慮。因為156÷6=26(段),186÷6=31(段),234÷6=39(段),所以每邊恰好分成了整數段,這樣,從周長來講,應栽樹的棵數與段數相等。即共植樹:26+31+39=96(棵)。

三年級奧數應用題解題技巧(一)

【試題】一臺拖拉機5小時耕地40公頃,照這樣的速度,耕72公頃地需要幾小時?

【詳解】要求耕72公頃地需要幾小時,我們就要先求出這臺拖拉機每小時耕地多少公頃?(1)每小時耕地多少公頃?

40÷5=8(公頃)

(2)需要多少小時?

72÷8=9(小時)

答:耕72公頃地需要9小時。

小學三年級奧數知識點歸納複習及分類例題練習

三年級奧數應用題解題技巧(二)

【試題】紡織廠運來一堆煤,如果每天燒煤1500千克,6天可以燒完。如果每天燒1000千克,可以多燒幾天?

【詳解】要想求可以多燒幾天,就要先知道這堆煤每天燒1000千克可以燒多少天;而要求每天燒1000千克,可以燒多少天,還要知道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

(1)這堆煤一共有多少千克?

1500×6=9000(千克)

(2)可以燒多少天?

9000÷1000=9(天)

(3)可以多燒多少天?

9-6=3(天)。

三年級奧數應用題解題技巧(三)

【試題】把7本相同的書摞起來,高42毫米。如果把28本這樣的書摞起來,高多少毫米?(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詳解】

方法1:

(1)每本書多少毫米?

42÷7=6(毫米)

(2)28本書高多少毫米?

6×28=168(毫米)

方法2:

(1)28本書是7本書的多少倍?

28÷7=4

(2)28本書高多少毫米?

42×4=168(毫米)

三年級奧數應用題解題技巧(四)

【試題】兩個車間裝配電視機。第一車間每天裝配35臺,第二車間每天裝配37臺。照這樣計算,這兩個車間15天一共可以裝配電視機多少臺?

【詳解】

方法1:

(1)兩個車間一天共裝配多少臺?

35+37=72(臺)

(2)15天共可以裝配多少臺?

72×15=1080(臺)

方法2:

(1)第一車間15天裝配多少臺?

35×15=525(臺)

(2)第二車間15天裝配多少臺?

37×15=555(臺)

(3)兩個車間一共可以裝配多少臺?

555+525=1080(臺)

答:15天兩個車間一共可以裝配1080臺。

小學三年級奧數知識點歸納複習及分類例題練習

三年級奧數應用題解題技巧(五)

【試題】同學們到車站義務勞動,3個同學擦12塊玻璃。(補充不同的條件求問題,編成兩道不同的兩步計算應用題)。

補充1:“照這樣計算,9個同學可以擦多少塊玻璃?”

【詳解】

(1)每個同學可以擦幾塊玻璃?

12÷3=4(塊)

(2)9個同學可以擦多少塊?

4×9=36(塊)

答:9個同學可以擦36塊。

補充2:“照這樣計算,要擦40塊玻璃,需要幾個同學?”

【詳解】

(1)每個同學可以擦幾塊玻璃?

12÷3=4(塊)

(2)擦40塊需要幾個同學?

40÷4=10(個)

答:擦40塊玻璃需要10個同學。

三年級奧數應用題解題技巧(六)

【試題】小華每分拍球25次,小英每分比小華少拍5次。照這樣計算,小英5分拍多少次?小華要拍同樣多次要用幾分?

【解析】

(1)小英每分拍多少次?

25-5=20(次)

(2)小英5分拍多少次?

20×5=100(次)

(3)小華要幾分拍100次?

100÷25=4(分)

答:小英5分拍100次,小華要拍同樣多次要用4分。

三年級奧數應用題解題技巧(七)

【試題】 劉老師搬一批書,每次搬15本,搬了12次,正好搬完這批書的一半。剩下的書每次搬20本,還要幾次才能搬完?

【解析】

(1)12次搬了多少本?

15×12=180(本)

搬了的與沒搬的正好相等

(2)要幾次才能把剩下的搬完?

180÷20=9(次)

答:還要9次才能搬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