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有條母親河,千年城市發展,與它息息相關

對行政區域有概念,最早應該是從考試那會兒在試卷信息一欄,填寫區域、籍貫開始的。


我是扶溝縣練寺人,九幾年那會兒,正在讀小學,考試時,最早地區一欄寫:練寺鄉,沒過兩年老師提示我們要寫:練寺鎮!我才知道,練寺變大啦!也是那時,我開始學習到鄉鎮、縣、市(地區)、省等行政區的稱號。

周口有條母親河,千年城市發展,與它息息相關

找不到小時的試卷,但大概是這個樣子

關於周口行政區劃的歷史沿革

一九九幾年的時候,周口還是被稱作周口地區,周口電視臺播出的周口新聞裡,每次介紹會議時,還說周口地區行政公署副專員某某出席某某會議……地區,在當年的行政區劃裡,乃是一個“區域行政公署”。

事實上,周口地區,之前被稱為周口專區,乃是1953年淮陽設的專署被撤銷後,1965年析商丘、許昌二專區部分縣置的周口專區,到1969年才改為周口地區。

經過小編查閱<>裡曾有發文記述了周口行政區稱號的歷史沿革:

周口,稱為周口市,第一次出現在1948年1994年中州古籍出版《周口市志》記錄:1948年1月17日,周口市人民政府成立,歸淮陽專區管轄。

>>> 1952年8月28日,撤銷周口市,改為周口鎮,歸商水縣管轄。

>>> 1953年3月,淮陽專員公署撤銷,周口鎮隨商水縣劃歸許昌專區管轄。

>>> 1953年11月10日,省人民政府通知商水縣周口鎮改為周口市,仍歸許昌專員公署管轄,到1954年4月5日正式與商水縣分署辦公。

>>> 1958年4月7日,周口市改為周口鎮,再次與商水縣合併,歸商水縣管轄。

>>> 1965年7月1日,周口地區行政公署成立,周口鎮為專屬所在地。

>>> 1980年9月26日,根據國務院批覆《關於河南省恢復周口市,駐馬店市的報告》,撤銷周口鎮恢復周口市。

>>> 2000年6月8日,經國務院同意,吊銷周口區域和縣級周口市,建立地級周口市。設立川匯區,以原縣級周口市的行政區域為川匯區的行政區域。

周口有條母親河,千年城市發展,與它息息相關

周口撤地設市後的行政區劃

追溯周口城市的發展歷史

周口歷史悠久,古時屬陳楚,睡始祖都於宛丘(今淮陽),上古時期,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繁衍生息,史有“華夏先驅,九州聖蹟”之美譽。

然而,周口開始繁盛還是在明清時期。因為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在此地交匯,周口乃是航運而得名,明初時僅是一個埠口,隨著沙潁河漕運的開通而開始發展,最初的集鎮也逐漸由沙河北岸擴展到南岸。為了滿足兩岸商賈往來的需要,一戶姓周的人家在南岸的子午街(今川匯區老街)開闢了第一個渡口,“周家口”也因此得名。

>>> 到明代萬曆年間,賈魯河河道疏浚完成,於是周家口成為南接江淮,北通山陝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 清初的五十年間,賈魯河疏浚達十次,以確保河運暢通。

>>> 清朝乾隆年間,周家口鎮的發展達到頂峰,開闢渡口16個,擁有街道116條,常住居民數萬人,流動人口達數十萬人。

>>> 清朝中後期,海運逐漸取代河運成為南北物資運輸的主要渠道。

>>> 1843年,黃河在中牟決口,致使賈魯河淤積,賈魯河北上開封的航道被阻,自此再未恢復。周家口鎮的商業開始走向蕭條。

>>> 咸豐同治年間,捻軍戰亂波及周家口,鎮內的許多廟宇建築“三次焚燬,幾至於盡”。

周口有條母親河,千年城市發展,與它息息相關

周口最初就是個渡口

“豫東南母親河,它讓周口鎮變成了周口市!”

淮河最大的支流---潁河在周口市與南支沙河、北支賈魯河會流後,這條河便有了個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名字——沙潁河。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和發祥了五千年中華文明,那麼沿周口中心城區穿流而過,奔騰不息的沙潁河就是周口的母親河!

沙潁河自古以來就是通航河道,早在明朝,周家口便是西北與江南物資交流的重要樞紐,最繁盛時期的周口鎮僅街道就有116條,每條街道都有自己的專門行業,如筢子街就是賣竹器的,麻線街是專門賣麻袋的,打銅街是專門做銅盆等銅器的,而且平均每兩條街都要建造一個廟宇。

雖然整個周口鎮有116條街道,但它的商業主要還是靠轉運貿易發達起來的,這些轉運貿易主要在河南東部和江南之間進行,其輸出的商品以陳州、開封二府所產農副產品為主,輸入則以江南所產綢布、雜貨為主。楊子山說,有人形容周口當時商業的繁華程度用“商旅奔馳”四個字,非常貼切。

明萬曆二十六年進士熊廷弼經過當時的周口時,曾寫過一首叫做《過周家口》的詩,其中有句雲:“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雲集似漢皋。”意即周家口的繁盛晚上像南京城的浦口一樣燈火通明,白天像漢口一樣千帆雲集。“由此可見當時的繁華程度。”

周家口真正的興盛時期還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周口已經開闢16個渡口,最繁盛時本地居民達到了四五萬人,而流動人口則達到了數十萬人,它也贏得了“南皮都”和“小漢口”的美譽,成為河南四大商業重鎮之一。

1901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周口以西數十公里的漯河因地處鐵路沿線而吸引了大量商民,周口也徹底告別了古代“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雲集似漢皋”的繁華。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正值汛期的黃河改道,順賈魯河潁河而下。周口一帶成為黃泛重災區,受災長達九年之久。

如今,建成有周口、劉灣兩大貨運碼頭,入淮河、匯長江。沙潁河航運可直達南京、上海。沙潁河周口至漯河航運開發工程、渦河航運開發工程正在加速建設。通過以上工程的實施,周口通航里程將達400公里左右,保持全省第一位次。航運使周口成為河南連接長三角地區的“橋頭堡”,中原經濟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的水運動脈,周口乃至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周口有條母親河,千年城市發展,與它息息相關

沙潁河復航

三川交匯的聖地,承載著“華夏先驅,九州聖蹟”的美譽,一河穿城帶來了商業的繁榮,造就了周口獨特的美。“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雲集似漢皋”的盛景已成過去,但今世的繁華才剛嶄露頭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