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合肥城的“母親河”——南淝河

揭秘 | 合肥城的“母親河”——南淝河

合肥,這座扼守江淮的要塞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有人說,合肥城歷史上曾是一座水城,城牆內外水系貫通,橋樑遍佈,水路成為城市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一年四季往來船隻如梭,人與貨物進進出出。不論是民謠中的“二水穿城”之說,還是“母親河”南淝河,都可以說,合肥因水而興,伴水而旺。

揭秘 | 合肥城的“母亲河”——南淝河

合肥檔案館館藏的合肥之“水”舊貌

合肥城的“二水”

合肥作為一座水城,在民間流傳甚久。民謠中早有“二水穿城”之說。所謂二水 ,一指橫貫東西的金斗河,二指彎曲九繞的九曲水,兩條河由西向東,時而交叉,一以貫之。

據史載,金斗河是因唐代合肥杜刺史作斗門,引淝水入金斗灘而得名,它由西水關東注,匯諸池圩水,迤南為箏笛浦。相傳曹操曾在箏笛浦乘船夜遊,突遇狂風大作,遊船翻覆,歌女玉殞,箏笛浦從此揚名。經箏笛浦過謝家壩橋(位於今阜南路與蒙城路交口處),即為藏舟浦。再經蜀源橋、惠政橋、鄭淮樓橋、鼓樓橋、九獅橋出東水關(位於今東環城路)。

據史料載,作為淝水的一段,公元585年金斗河建成後,此河流經北河的一段稱作北濠,公元1169年,宋淮西元帥郭振對唐置金斗城認為地域太小,於是從城北著手進行改造,經過擴建,北城在原有基礎上幾乎增大了一倍,淝水由現在蜀山區南崗鎮境內的將軍嶺分水田東下至水西門外,進入西水關,沿街穿城出東水關,匯入淝河。

到了宋至明代,位於淮河路的金斗河是一個異常繁忙的河段,早早晚晚人聲鼎沸,絡繹不絕。金斗河的民居住地南岸稱做南河沿,到了明代河道淤淺,朱元璋當政後曾下令進行修繕,但不徹底,到了雨季,積水成澇,清代至民國更甚。1931年合肥大水,明教寺淹掉了18級臺階(當時樓梯從上至下直達地面,共23級),居民苦不堪言。

揭秘 | 合肥城的“母亲河”——南淝河

1952年合肥市人民政府集中力量整治金斗河,填充砂石路。到了上世紀80年代,原有河溝拓建成杏花菜市場和拓寬成壽春路、蒙城路等。目前金斗河的唯一遺蹟,僅水西門內排灌站的一口小水塘。

至於“另一水”的九曲水,據《嘉慶·合肥縣志》載,九曲水無源,在德勝門內,會城西諸水,東過回龍橋、永樂橋、會仙橋、聚仙橋,折北過新仙橋、洛水橋、河平橋、指揮橋至藏舟浦,入金斗河。

在歷史上,合肥老城區西南端,雨天的積水與龔大塘的溢水以及居民的生活用水等,匯聚的水流,向東流過回龍橋(金寨路與回龍橋交會處),東折向北,穿過一條石板橋下的河溝向東北流入劉家大院,沿張家西山牆的寬水溝流入巷內。由西北暗涵流入劉氏宗祠前的一口小水塘(今人民巷與益民巷交會處),再由石板橋,東流經永樂橋(益民街與人民巷交會處)過會仙橋(桐城路與益民街交會處),聚仙橋(益民街與新華巷交會處南側),折向北過昇仙橋(新華巷與益民街交會處東側)、河平橋(六安路與安慶路交會處)、指揮橋(安慶路與霍邱路交會處)至藏舟浦,匯入金斗河。

從古流到今的南淝河

說到合肥的“水”,就不得不提到承載著合肥人太多歷史和夢想的“母親河”南淝河。它環繞著合肥城,從古流到今。

關於南淝河,人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發生在公元383年那場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謝安在淝水之上,以區區八萬之師,擊敗前秦苻堅號稱投鞭斷流的八十萬勁旅。前秦將士在敗逃時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公元1191年,南宋落魄才子姜夔在合肥赤闌橋上思念紅顏知己,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鷓鴣天·元夕有所夢》:“肥水(今大部分寫為淝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而兩個故事涉及的淝水,從今天來看既是一條河,又是兩條河。說它是一條河,因為它們統稱淝水;說它是兩條河,因為它們流向和歸宿不同。“淝水之戰”的淝水,向西流入瓦埠湖,今天叫東淝河;姜夔筆下的淝水,向東流入巢湖,今天叫南淝河,也就是我們合肥的母親河。如果再細分,逍遙津以東的河段叫施水;逍遙津以西的河段既叫淝水,又叫施水。總之,東淝河與南淝河是一對孿生姐妹。而她們曾經孕育著合肥乃至壽州文明,底蘊深厚,傳承千古,奔騰不息。

揭秘 | 合肥城的“母亲河”——南淝河

以前商船往來主要靠水路

而且,因為南淝河水系發達,產生了許多半邊街。都是傍水而建,面向河道,依靠河流的走向而呈現得彎彎曲曲。半邊街因為有了水的陪伴,多了些許靈動。比如合肥人較熟悉的壩上街和木灘街就屬於這樣的。位於今天合肥淮河路橋正對著的尚武街以南,直到與壩上街交會處的木灘街上,有一條小河一直流進南淝河裡。而木灘街名稱的來歷是源於這條小河的岸邊有一大片都是河灘,那時的竹排和船滿載著木頭就堆在河灘上,久而久之,這裡成了合肥著名的竹木交易市場。

城市因山水而靈動

因為合肥是座水城,河道上曾橋樑密佈,除了市區內,市區外著名的橋樑至今仍歷歷在目。圍繞合肥老城,由西往東分別是水西門橋、淝寧橋、拱辰橋、威武門橋、時雍橋、南薰門橋、德勝門橋。至於赤闌橋,它位於城河之內,現在的桐城路附近,屬於城內設施。而位於“母親河”淝河上的橋樑就更多了。

值得關注的是,在金斗河和九曲水的“二水”之外還有一條不可忽視的水面——逍遙津。從逍遙津流入九獅河,就有橋樑4座,由北向南依次為問津橋、金石橋、石灰橋、飛騎橋。現在逍遙津通往九獅河的河道雖然斷了,但它依然與南淝河貫通,水面開闊,楊柳依依,客流不斷。

古人云,有山就有水。的確,合肥歷史上除了有水外還有“三山”,三山是指坐落在老城區的三座小山,即蔡大山,位於現在百貨大樓北側;衛山,位於現在的省公安廳辦公區內;筆架山,位於原合肥四中內。只是隨著歷史變遷,現在已經看不到它們遺留的任何痕跡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合肥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與江南一些水城相比絲毫不遜色。可以說,金斗河與九曲水曾經成就了合肥水域的過往,河道蜿蜒曲折,流水奔流不息;南淝河孕育了文明與發展,其意義更不必說。水流帶走的或許是這座城市的風俗,以及古老的傳說和歷史,而給後人留下的,卻是這座城市奮鬥不息的精神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揭秘 | 合肥城的“母亲河”——南淝河
揭秘 | 合肥城的“母亲河”——南淝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