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真新論|浙大學者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

啟真新論|浙大學者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

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更加需要傾聽思想的聲音。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一年一度的大學畢業季,必然少不了論文和設計的“抄襲”以及展覽中各種吐槽的話題。確實,大學本科的論文,難得有幾篇精彩,合格率也不高。即使合格,又有多少題目是值得被當成問題研究的呢?創新不是嘴巴上的口號,需要的是思想和實踐的探索。

畢業設計也好,畢業論文也罷,都是高等教育在校期間的最後一個環節,是一種檢驗的方式,但是關注檢驗的結果還不如反思教育的過程。

啟真新論|浙大學者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

創造力的焦慮一直縈繞在教育界,尤其是藝術學界。創造力的培養必須要從教育者的反省開始,是否在教學中過度地強調了學科理論的完善性和系統性,缺乏了可能性的想象和發問?教學的過程是否具有多樣性和方法論的思考和解構?

任何教育者的指導,都離不開學習者對於學習內容的執行,這種執行包含了對已有知識的瞭然,更是瞭解其“何以然”“所以然”,並瞭解“不然”的可能性,要當心陷入這個“必然”或“想當然”的境地。如果沒有實踐的探索,也就不會有“如何然”的意識傳達。如果沒有“可能性”的探討和追問,就難以有好奇的持續,沒有了知識發現的可能,就如給人的思想範疇砌起一道難以逾越的“高牆”。

啟真新論|浙大學者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

藝術創作包含關於美的發現、自然的抽象、社會的思辨、文化的拓展。藝術的創造力在於學科的融合性和可視性呈現,讓人在這種衝擊下產生覺悟。或創造藝術方式上新的表達,或創造審美上新的形式、用新的技術來呈現傳統的內涵、用新的思想看待固化的形式。傳統的經典藝術家在於錘鍊自己的表現手法的表達,這是在技藝上讓人心悅誠服;也有讓人感受藝術家在觀察能力和抽象能力的高妙境界,或者是表現方式上的突破和接受。

啟真新論|浙大學者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

藝術的創造於個人來說,更多的在於“偶然”的發現,即靈感的土壤,只有偶然,靈感的鏈接才會變得可能,創造力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要實現這種靈感的湧動和發現,藝術家必須是一個對社會有“感覺”的人。藝術家徐冰認為,人創造力的基礎是創造者是一個對人類命運關注的人。學界有關“創造力”的特徵應該具有廣泛的認同: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變通必來自其他知識領域的激發和類比,藝術往往是對社會或未來前瞻性的思考,這種思考未必是一種預言,但是必然對社會產生一種警覺的意義。因此,藝術的創造必然依賴於對其他學科領域的關注,若離開對自然、社會、技術、思想的關注,現在藝術生的視覺素材只是他人的作品,離開自然、社會太遠了,很難從一堆已經簡化了的藝術中尋找藝術生動的質料,而這種藝術生的環境已經被懸置在一個空無的虛構世界中,失去了知、識的動力和情感。沒有好奇和發現的動力,也沒有了感受的內在生命力,藝術就會失去了靈感的源泉。

啟真新論|浙大學者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

正如史蒂文·約翰遜在《偉大創意的誕生》一書中說的,機緣巧合的力量會促進意外的創新,功能變異讓完全不相關變成相關也就是創造新的可能性關係。藝術家只有同樣地關注其他領域的變化,才能為藝術的發展提供靈感。但是,藝術靈感只是藝術創造的開始,創造力的證明更需要這種藝術實踐的探索和感受,離開實踐的理論探討就只是一種思想的架構,不一定會產生藝術創造,形成藝術作品和風格。唯有持續的創作,才能將藝術的思考與創作建立真正的相互觀照的方法論和藝術思考。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大學畢業就能創作出自己的藝術風格或令人刮目相看的藝術精品,但是若一個藝術生懼怕探尋其他的知識領域的窺探或逃避自己該面對的思考,那麼,未來的藝術之路就不可能對其有太高的期許。沒有了孤傲,也沒有了勇氣,如何能有獨立的思想和藝術實踐的探索。

啟真新論|浙大學者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

如果一代學生從小是被抱大、一路是被保護在象牙塔裡,而沒有對社會、自然和人類未來的關注和思考,沒有對歷史的榮光和悲涼的認識,對自己的內心和社會的焦慮作“無用”的拷問,如何有藝術的主題挖掘?如果只問東西、只問好惡地站隊,如何知己知彼?藝術品的呈現是感性的,但是藝術創造的實現過程必然是理性的探索和實踐。藝術創造力絕不該是面對高考而選擇逃避的藝術生可能擁有的能力,既然選擇藝術,就該有藝術的精神,認識藝術的本質。教育者需要讓學生清晰認識自己能力上的長短,補短而揚長,才能完善該有的理性能力,才能發揮藝術對於社會的視而覺的意識傳達。

啟真新論|浙大學者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

中國正在走向復興,而文化藝術正是一個國家文明和地區文明重新發光的標誌。藝術生應該不止於關注本國、關注身邊的小幸福,更應該瞭解各國的發展和現狀,關注藝術文化的多樣性,關注先進技術對於藝術的影響和衝擊,避免陷入藝術的平庸之中。


本文作者:沈華清,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本文首發於《中國美術報》

啟真新論|浙大學者沈華清:藝術教育需要激盪出有感覺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