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故事游安徽:乾隆與宿州Sa湯

宿州Sa湯味美價廉,深受普通百姓喜愛。尤其當年乾隆帝與宿州Sa湯的傳奇故事,至今為宿州人所津津樂道,使得宿州Sa湯聲名遠播,與符離集燒雞、碭山酥梨、蕭縣羊肉湯,並稱宿州美食“四絕”。

跟著故事遊安徽:乾隆與宿州Sa湯

sa湯 供圖:宿州市旅遊局(徐珂拍攝)

宿州Sa湯,少有西北牛肉拉麵湯那樣的“濃墨重彩”,也不似江南陽春麵那般的“清麗淡雅”,宿州Sa湯賣相平常。但入口後的那個香爽,那個滋潤,那個舒坦,好得唻,沒法說……。細細地品嚐琢磨,宿州Sa湯,頗像這一帶的人與這一帶的山水,更像這一帶的文化,瞧著平淡無奇,卻有著深沉的底蘊,有著濃郁的味道。

跟著故事遊安徽:乾隆與宿州Sa湯

sa湯 供圖:宿州市旅遊局(徐珂拍攝)

宿州Sa湯的Sa字,字典上沒有,電腦也打不出。宿州人說,是俺們宿縣人(宿州以前叫宿縣,本地人念成“虛線”)最先做出了Sa湯,造出了這個字。為了證實這一點,搬出了風流皇帝乾隆爺來佐證。一說風流,難免有人會意成了男男女女之事。其實,文采風流,風華絕代,那才是真正的風流。乾隆爺就很有些文采風流。否則,也就不會有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庫全書》的編修成功。據說,瞧著編修好的《四庫全書》,乾隆爺心下高興,那個美啊,甭提了!高興了,總得乾點什麼吧?乾脆,微服私訪去!其實,也就是找個名目,公費旅遊去了。

乾隆爺帶著一干人等,出紫禁城,過天津衛,一路向南,曉行夜宿,倒也順暢。途經宿州(清朝那會兒還不叫宿縣,叫宿州)時,走的晚了,累了,也餓了。好不容易尋著了一家小飯鋪,敲開了門,掌櫃的卻說早打烊了,東西都賣光了,恁啥都沒了。乾隆他們一行是微服私訪,不便亮明身份,只得好言好語地與之商量,拜年的話說了一籮筐。那掌櫃的也是老江湖了,聽話音,看作派,瞧出了這幫人的不同凡響,尤其是領頭的那位爺,那眉眼,那氣度,舉手投足間,天地不過一勺耳!掌櫃的心中暗道,聽說當今聖上喜歡微服私訪,瞧這主的架勢,莫不是皇上吧?於是,趕緊打點起精神,小心伺候起來。他和小夥計好一頓忙活,東翻西找,能吃的都拾掇出來了:幾副剔光了肉的雞骨架,幾塊不大的豬肉皮,少許麥仁,碎花生米,還有滷肉用的幾味香料,一股腦倒進鍋裡熬起來。熬好了,打了雞蛋花,稍微勾了芡,淋上芝麻香油,撒上香菜,熱氣騰騰,端了上去。估計乾隆他們也是餓極了,再加上那個湯香氣撲鼻,味道確實不錯,吃得乾隆爺連連激讚了三個好!吃得了,高興。乾隆打著飽嗝兒,學著當地人的口音,問老闆,這是啥(這裡要讀去聲)?猝不及防間,掌櫃的隨口答道,這就是啥(宿州人都是讀去聲的)。皇帝老兒金口玉言,說了這湯是Sa,又得到了店家的首肯,更高興了,又問,哪個Sa呀?掌櫃的念過幾年私塾,有點兒文化。他歪著腦袋,眯縫著眼,憋著勁兒,在那兒編撰著Sa字:這個Sa嘛,左邊月字旁,右上邊是個夭折的夭,下面是,嗯,一個韭菜的韭。嗯?有這個字嗎?乾隆很疑惑,心裡話,老子這個天子可不是好糊弄的,是有一肚皮學問的,俺老人家咋就沒見過這個字呢?掌櫃的見乾隆面露狐疑,忙不迭地解釋說:這湯裡有雞,有肉,有麥仁,還有別的食材,加上十餘味佐料,需長時間地煮,慢慢地熬,才能做成。這個月字,在漢字裡就是肉的意思,夭折的夭,那一撇寫直了,就是天,天是天子的,草民豈敢用?故寫成了夭字,加上韭字,韭,由非字和一字組成,既表示這裡麵食材的多樣,也說明此湯須月月熬,天天熬,非一日之功也。掌櫃的見乾隆臉上疑惑之色漸消,繼續說道,這個湯是俺們宿州人弄出來的,湯的名字,是俺們自己起的,字也是俺們自創的,康熙字典裡都沒有。你還甭說,那個掌櫃的挺能白話,哄得乾隆爺還真地信了。

自那以後,宿州Sa湯聲名遠揚,迅速在有著22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淮海大地上走俏,陪伴著一億多勤勞的淮海兒女,度過了無數的春夏秋冬。這兒的人們在飽享口福的同時,也將宿州Sa湯與乾隆帝的故事,口口相傳,傳誦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