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百万医疗险”靠谱不?

网红“百万医疗险”靠谱不?

短期健康险偷换长期健康险概念,存在宣传误导

网红“百万医疗险”靠谱不?

“一顿饭钱就能换来百万医疗保障。”这样的广告听起来是不是很动心?近几年来,一种俗称“百万医疗险”的保险产品迅速蹿红,多家保险公司均推出了相关产品,以低保费、高保额等作为营销手段,受到消费者青睐。仅今年一季度,互联网健康险签单件数就达4.89亿件,同比增长41.4倍。

所谓“百万医疗险”,即投保人每年出数百元保费,即可享受少则百万元、多则数百万元的医疗保障。低廉的保费,高额的保障,靠谱吗?

热销的“百万医疗险”

“保费174元起,最高保额600万元,续至99岁”,“男性百万高发癌症险,保费6元起,最高保额100万元”……

诸如这样的商业推介,如今在保险公司网站或APP平台上醒目可见。这就是目前正流行的“百万医疗险”,该类产品保障期多为1年,保费在一两百元之间,保额在百万元之上,可对门诊、住院、手术等费用进行赔偿,同时也可针对社保指定之外用药给予赔偿,主要通过网络销售渠道发售。根据众安保险公布的数据,去年尊享e生及蚂蚁金服好医保生态两个产品贡献保费收入6.41亿元,被保用户数约140万人。

小心保险公司偷换概念

陈薇是福州一家知名保险公司的资深业务经理,她告诉记者,目前“百万医疗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续保、免赔额等方面。“虽然对续保做出了约定,即满足条件的消费者在保险期间届满时可以申请继续投保。问题在于,一个保险期间届满,消费者提出续保,保险公司虽然也会同意续保,但是条款和费率可能会跟前一保险期间不同。”她说,这是一款短期健康险,却偷换了长期健康险的概念,保险公司在宣传上存在着一定误导。

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明确禁止保险公司在开发设计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时,为追求营销噱头、在严重缺乏经验数据、定价基础上,盲目设定高额给付限额,严禁在短期健康险中引入“终身给付限额”“连续投保”等长期保险概念,夸大产品功能。

6月,银保监会再度发布风险提示指出:“有消费者反映通过互联网购买的短期健康险产品到期后不予续保的问题……对此类产品要谨防宣传误导,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等方面情况”。

专家:仔细看清“免责条款”

另外,免赔额也是问题之一。目前来看,大多数百万医疗险都给予1万元免赔额。以我省为例,福建医保报销比例和投保的险种有关,职工医保为75%,新农合最低是70%。如果加上大病救助的报销,那么总报销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0%左右。按照百万医疗险的规定,赔偿是扣除医保报销后针对自付部分给予赔偿。陈薇告诉记者,“百万医疗险”属于医疗险,报销总额不能超出发票,“只能赔付医保之外的开支,已报过的不能重复报。这一点跟重疾险不一样,重疾险是叠加赔付。”

此外,她还强调,消费者在购买“百万医疗险”时,往往会忽略“免责条款”,不同产品的免责条款不同,如果不仔细分辨,那么一旦发生理赔,有可能遭遇不赔的情况。她因此提醒消费者,投保时个人的健康情况一定要如实告知,不然理赔会有问题。

“百万医疗险”走红

折射看病贵

近几年,公众保险意识的加强,购买商业保险的人正大幅增多。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7年,健康险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6%,高于寿险和意外险。而2015年至2017年中端医疗险市场规模占当年健康险市场保费比例由0.2%提升到1.8%,这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百万医疗险”走红,背后其实是公众对看病贵的担忧,以及对于当前医疗类保险保费高、保额低的不满足。购买了一款“百万医疗险”的朋友王先生告诉记者,保费低是购买的主要理由。“一年才几百元保费,即便没生病,那这个钱就相当于外出吃一顿饭钱而已,没什么压力。”这种观点折射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看病贵的现状,一场大病有可能对生活构成巨大压力。

为您推荐

福州推进药品电子处方应用

点击标题,直接跳转哦

网红“百万医疗险”靠谱不?
网红“百万医疗险”靠谱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