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首任校长毕启:为办学15次横渡太平洋募资400万美金

毕启(1867--1954) 英国吉斯斐尔德市人。美国传道士、教育家,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主要创建人

「名人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首任校长毕启:为办学15次横渡太平洋募资400万美金

出生于一个经营运输业的商人家庭,1873年随父亲迁往美国宾夕法尼亚省。家中经济不宽裕,以致他小学毕业后不得不辍学打工3年。3年之后,他用打工赚来的钱进入一所神学学校学习。1895年,进入惠斯廉大学学习,1899年毕业于该校文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又获神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基督教差会派遣他到中国四川。1903年,毕启用自己私人存款在重庆创办第一所学校曾家岩学堂,后改名为求精中学堂。1904年,创建成都华英中学,任校长。到1909年,毕启和来华传道士先后在成都共同开办10所中小学校。1905年,毕启代表美以美会(又称卫理公会),联手浸礼会、英美会(又称中华基督教会)、公谊会,在成都参与创办华西协和大学,1913年担任首任校长。1918年又加入圣公会,大学名称故称“协和”。同时他还发起成立华西教育会,除成都外,在四川各县、乡、镇遍设初级学校,达到百余所,这些学校都由华西教育会统筹管理,制订教学大纲,统一考试。1930年,辞去华大校长职务,任华大教务长。

「名人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首任校长毕启:为办学15次横渡太平洋募资400万美金

“我的名字叫毕启,毕是毕业,而启的意思是开始,因此是才始业。”这番话是对学生的启迪,也是他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所追求的人生信条

获中国政府最高褒奖

美国人司徒雷登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名人,他所主持的燕京大学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西部中国,另一位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的美国人毕启同样有过一段不平凡的传奇。

194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授予毕启红蓝镶绶四等彩玉勋章,这是授予外籍人士特殊功绩的荣誉奖。这也无疑是对毕启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作贡献的最高肯定。获奖的那一年,准备告老还乡的毕启已70多岁。

毕启1867年诞生于英国吉斯斐尔德市,出生于一个经营运输业的商人家庭,6岁那年随父迁往北美,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人。毕启父亲的运输业经营得不理想,家中经济并不宽裕,以至他小学毕业后便不得不辍学打工3年。3年之后,他用打工赚的钱得以进入一所神学学校继续学习。28岁的时候,毕启入惠斯廉大学学习,于1899年毕业于该校文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又获神学博士学位)。就是在这一年,早已立志远游的毕启获得了前往中国的机会,基督教差会派遣他去中国四川。1899年的秋天,毕启只身一人踏上赴华的路途,当他在浪峰波谷中遥望到东方古国的海岸,等待他的,既有一番宏大的事业,也有骇人的惊涛。

兴办四川百余所学校

毕启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重庆曾家岩学堂,以后改名为求精中学堂。有资料显示,这所学校的创办经费出自毕启的私人存款。初次涉足教育,年轻的毕启不惜动用自己的私款,表明了这位初出茅庐的美国人的决心。用一己之力办学当然难以支撑,他又八方筹措经费,得到了大学同学以及朋友的赞助,这为他以后创办大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清末民初的四川,现代教育已开始成长发育。据《成都通览》记载,宣统元年,成都有中国人办的西式中小学60所左右。毕启和一些洋人也先后涉足这项事业,他们在成都开办了10所中小学校。后来,毕启在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的同时,发起成立了华西教育会,除成都外,还在四川各县、乡、镇遍设初级学校,达到了百余所。这些学校由华西教育会统筹管理,制订教学大纲,统一考试。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培养的中小学生已经达到了32000余人。

深眼高鼻的洋人带给中国孩童的知识与传统的《三字经》、《女儿经》大异其趣,现代西方的科学知识一点一滴浸润着巴蜀的土地。据笔者所知,四川有众多的专家教授皆在这样的新式学堂接受过教育。如细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文贵即是当年教会中学的毕业生。著名的妇产科临床医学家乐以成毕业于华美女子中学。乐以成在幼童时代,听到一则新奇的说法:地球是圆形的,当中国一片光明之时,地球的另一端却是黑夜,这激起了她渴望修习西方科学的志愿。给她讲述这番话语的人,是一位名叫夏时雨的洋人,此人正是毕启的下属。

创办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开办于1910年,毕启担任首位校长。这之前,他是成都华美中学的校长,已经有了办学校的经验。然而开办大学与办中学有着巨大的差别,似乎无人相信他能在偏僻的中国西部实现梦想,他的办学计划遭到了教会的多次否定。但这并没有消解毕启的坚定信念,他最终联合几个基督教差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一所西式大学在成都南郊的一片荒冢之中破土而出。毕启是美以美会的,与他联手打造新天地的有英美会、公谊会,以后圣公会和浸礼会也参加进来,大学名称故称“协合”,取协同合作之意(非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协和” )。

“执笔无定法” 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对书法技艺的心得。在创办大学之时,毕启的作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他大学的创建一般是先聘请教师、再购置设备、兴建校舍,而他的理念却是,第一要素为“广大的校地”,第二为“坚实的建筑”,第三为“充实的设备”。学校先后修建了20余幢大楼,50余幢教员宿舍,8处运动广场。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荣杜易描绘的中西合璧式的校园建筑,在以后被证明极具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考察价值。2001年被成都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建筑”。

有一次,毕启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解释他中文名的含义,他说:“你们今天是不是就算毕业了?在我看来,你们不是毕业而是始业。你们看看我的名字叫毕启,毕是毕业,而启的意思是开始,因此是才始业。”他的这番话是对学生的启迪,也是他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所追求的人生信条。华西协合大学在毕启以及后继者的领导下,从最初的文、理两科发展到拥有文、理、医、牙四个学院以及众多专业设置的综合大学;第一届的毕业生仅有两名,到1952年,共培养了3000余名各科毕业生;开创时仅有几间简易的平房,荒冢阴风,冷寂孤独,到“五大学”联合办学时达到历史鼎盛,为全国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最早的教师只有寥寥10 名,后来专家、教授云集,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华西坝汇集了一大批泰斗级别的专家学者,为全世界所注目。

15次横渡太平洋募资

抗战期间的某年某月,在昆明至贵阳的公路上,一支由众多大卡车组成的运输队一路浩浩荡荡,扬起阵阵灰尘。这是运输华西协合大学物资的车队,负责督运的是业已从校长岗位上退居幕后的毕启。这些物资是他在美国募集到的,价值两万美金,包括医药、医疗设备和建筑材料十余吨。之前,这批物资先期运到昆明后,却联系不到车辆运输,毕启滞留昆明达两个月,万般无奈之下到香港去联系车辆。待他将车辆带到昆明,又时值日寇飞机不断袭击,毕启为免遭日机轰炸,遂将车队分为三个小队,次第前进。待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到达贵阳时,已臻老年的毕启早已累得疲惫不堪,当他到达重庆后便连日腹泻,身体虚弱之极,后来“调养半载,始得复原”。

终其一生,毕启都在为他所创办的这所大学竭尽全力。他在1913年到1942年的30年内,曾经15次往返于北美与亚洲之间,募集到了400万美金及大量办学物资。

毕启除了向国外募集资金,还广泛游说中国政府的高级政要注入资金办学。他先后结交过四川都督胡景伊、省长陈廷杰、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以及夭折的大总统袁世凯。胡、陈二人分别捐出银两3000元,袁世凯捐出4000元,并为毕启题词,说他“愿力宏大,至可钦佩”。蔡锷的题词也有相同的思想:“文明古国,中华是推。文明大邦,英美是师。宏维西贤,合炉冶之。” 一些中国资本家也与他声气相通,并捐资支持他的事业。其中有重庆的银行家杨开甲、杨璨三、四川商界巨头刘子如,川江航运大亨卢作孚。

身处中西冲突的旋涡

1928年的某日,华西协合大学的几位学生游学美国,相约去拜谒正身在家乡的校长。校长请大家去馆子聚餐,没想到餐毕却说饭钱是玩“Let’s go Dutch”(AA制),打平伙。这件小事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可以说,毕启从创立大学之始,便身处由差异而带来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冲突之中。当时的中国又处于风雨飘摇之境,内乱不止,民不聊生,毕启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

大学开办之初,成都百姓称其为“五洋学堂”,多少带有敌视与贬义。华西协合大学后来以医、牙两科闻名于中国,但是,当年大学的实习医院四圣祠医院开办之初,却是门可罗雀,成都人大都用狐疑的眼光打量着金发碧眼的洋人,鲜有人愿意去就诊,创办人启尔德夫妇只好雇两个人提着铜锣沿街广而告之。

就在大学开办的第二年,成都爆发“保路运动”,时局动荡,大多数洋教师离开了成都去上海,直到两年之后才恢复正常的教学活动。13年之后的9月5日,英国军舰柯克捷夫号与四川军阀杨森发生冲突,该军舰炮击万县城,打死打伤我军民近千人,事发之后,成都人组成了“万县惨案成都国民雪耻会”,华大学生组织了“华西大学爱国学生退学团”,全校300余名学生,竟有一半退学,而中籍教职工也纷纷声援,罢教罢工。大部分外籍教师撤离了学校。同年的11月,毕启代表学校理事会承诺:向中国教育行政机关申请立案。翌年,正式向四川省教育厅呈报了立案呈文。应当说,毕启的果断行事让他躲过了一劫,他的心血之作华西协合大学得以保存了下来,得以在成都继续传播现代文明。

1930年,毕启卸任,校长由中国人张凌高担任,毕启充任校务长。实际上,毕启身居幕后, 退而不休,直到他1946年身佩荣誉奖章归国,才最终结束了在这个东方古国身兼教育家与宗教家的全部活动。回到家乡不到几年,毕启逝世。当时在美国芝加哥的十几位华西协合大学学生参加了祭奠。据学生们回忆,毕启逝世时孤寂寥落,“只有毕师母与一个女儿守在旁边,显得十分凄清”。

1954年,毕启在美国芝加哥逝世,终年87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