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匠說建盞:建盞鷓鴣斑(油滴)燒制方法

盞匠說建盞:建盞鷓鴣斑(油滴)燒製方法

我國黑釉瓷的生產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此後的隋、唐時期繼續燒製,到了宋代,其生產規模更大,窯址遍佈南北,如福建建窯的兔毫、油滴盞,江西吉州窯的玳瑁、剪紙貼花、木葉天目等。鷓鴣斑(油滴)是其中較為名貴的品種之一,它的形成機理是鐵元素在高溫下溢出釉面並三五相遇,拼合成團。目前所發現的傳世實物極為稀少,所以,長期以來鷓鴣斑(油滴)的形成機理和工藝製備研究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並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如配方和工藝制度的制定與古代樣品差異較大等。

盞匠說建盞:建盞鷓鴣斑(油滴)燒製方法

鑑於此,本實驗將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宋代建窯油滴殘片樣品化學組成分析結果(見表1)為依據,採用單因素實驗方法開展鷓鴣斑(油滴)的仿製實驗,重點從釉料配方、施釉工藝、燒成制度等方面探討工藝因素對鷓鴣斑(油滴)形成的影響。

盞匠說建盞:建盞鷓鴣斑(油滴)燒製方法

表一

實驗內容

1.1實驗原料

本實驗所採用原料及其化學成分列於表2,其中紅土為採集於福建建窯遺址附近山澗的紅色細泥。

盞匠說建盞:建盞鷓鴣斑(油滴)燒製方法

盞匠說建盞:建盞鷓鴣斑(油滴)燒製方法

表2

1.2釉料製備

盞匠說建盞:建盞鷓鴣斑(油滴)燒製方法

實驗中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測試分析的宋代建窯鷓鴣斑(油滴)釉化學組成數據結果為依據,選擇以福建建窯當地紅土為主要原料,配合古代釉料配方中常用的瓷石和草木灰開展油滴釉的仿製研究。研究在前期探索性實驗的基礎上,採用單因素實驗方法,改變紅土加入量、釉層厚度、保溫時間等共進行了3系列14組實驗。

實驗採用行星式快速球磨機對配料進行球磨,加0.5%三聚磷酸納以料:球:水=1:2:0.6球磨,釉料過250目篩,篩餘0.1%;將磨好的釉漿施於經850度素燒過的坯體上,再經1280度燒製,保溫一定時間後自然冷卻。

至於實驗結果與分析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