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大熊貓,作爲活化石的甲骨文更應該成爲中國的符號

如今,當聊天進行不下去時,向對方扔去一個表情包,對話便能不失禮貌地結束。

甚至有的時候懶得發語音,更懶得打字,直接用表情包“鬥圖”,就能好好虛度一段時光。

比起大熊貓,作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應該成為中國的符號

這種簡單有趣又飽含深意的動態圖,多少讓人體驗到了文字發明之前的時代。雖然那時的人是沒法兒用文字,現在的人只是懶得用文字,給你一個眼神,自己體會意思。

而在近些日子的鬥圖圈裡,突然多了幾個別樣的身影——用甲骨文製作的表情包。其中最精緻的是由清華美院博士生導師陳楠及其團隊設計的,從“漢儀陳體甲骨文”字庫脫胎而出的甲骨文表情包。

比起大熊貓,作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應該成為中國的符號

孰不知,甲骨文其實是最適合用來做成表情包的文字之一。其它諸如埃及的聖書體這類象形文字也是一種選擇,不過它們早已失傳。世界四大古文字,唯獨甲骨文香火不斷,在那片中原大地上生長演化,子子孫孫無窮盡。

如今人們想到利用新的技術讓這個3000多年前的文字再度生龍活虎,利用人類視覺殘留特性製成GIF表情包,使得原本就具有圖像性質(象形、指事、會意)的甲骨文迎來了一次“文字復興”,由圖像變回影像——這個比文字古老得多的表述方式,有著更多的樣式、負載能力和魅力,“非常受歡迎並不斷投以希冀”,它必將更好地讓刻劃在龜甲和肩胛骨上的文字重新生長出血肉來,融進中華民族的生命。

甚至可以說,這是回到了文字發明以前的時代。那時的人們想要互相交流,除了發出不同的聲音,就是利用不同的手勢、表情與肢體——試想我們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它們通過擠眉弄眼,揮胳膊動腿,旋轉翻滾跳躍來傳達不同的信息。當這些最早的動作“影像”凝固了,即成為最早的刻劃符號甚至文字,例如“走”、“舞”、“望”。

比起大熊貓,作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應該成為中國的符號

《如果國寶會說話》劇照

反過來想,如今那些再次動起來的甲骨文,不就是3000多年前的人們眼中的肢體語言、神態儀表、大千世界的樣子嗎?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九集講到殷墟出土的嵌綠松石甲骨時,特效人員以甲骨文為演員,利用動畫的方式模擬出了3000多年前商人一天生活的情形:

丈夫晨起洗漱,對鏡打扮後快步出門,準備打獵。他豎起耳朵,留心林中聲響,發現一隻小鹿正在吃草,於是拉弓射箭,將其俘獲。傍晚歸家,妻子已用三足的炊具鼎備好晚餐,飯後,月亮已上枝頭。

比起大熊貓,作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應該成為中國的符號

《如果國寶會說話》劇照

3000多年前的人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們當時飲食起居,喜怒哀樂,文化風俗,竟然會因為甲骨文而凝固、流傳下來,成為我們懷想思古時可聊以寄託的證據和照片。

如果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的大熊貓是中國這片土地物種的活化石,那麼甲骨文應該是中國文明的活化石。與大熊貓同時代的很多生物都已經滅絕,而與甲骨文同時代的古文字卻無一倖存,只有甲骨文磕磕絆絆,流傳到了今天。

即便如此,我們在出土的15萬4千多片甲骨碎片中,能辨認出的4000多個甲骨文裡,如今也只被破譯了1500個左右。還有更多的秘密,在等待我們破解。

比起大熊貓,作為活化石的甲骨文更應該成為中國的符號

《我們誕生在中國》劇照

未來如若再提到中國,我們除了能聊幾句這個國家舌尖上的珍饈美味,和已經被說爛了的功夫、陰陽、孔子、道,或者比瓷器(China)更美名遠揚的吉祥萌物大熊貓,還能繪聲繪色地講起那些血脈從未斷過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講講它們被剛創造出的情景、最初的涵義,它們隨著時間改變的模樣,它們如何見證並詮釋著中國自商朝以來3000多年的文化。

在全球“漢語熱”正走向鼎盛時期的今天,比起別的文化符號(如熊貓、瓷器、絲綢),甲骨文或許更應該成為中國面向世界的名片,散發到世界各地。這張印有甲骨文的名片,會讓收到這張名片的人更加全面地瞭解中國,以及發明這種文字的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