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徐辉:运河猫儿窝的故事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徐辉:运河猫儿窝的故事

大运河流经苏北徐州地区的邳州,在这一方水土生活的老百姓都知道猫儿窝这个地方。猫儿窝街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镇,那时候这里夜来灯影十里,晨起千帆竞发,隋唐时期已经有人居住,而在 20世纪五十年代,京杭大运河实施拓宽工程,猫儿窝的数千百姓迁移到运河两岸的朝阳村、张楼新庄村和新河龙华村,猫儿窝全部埋入运河河道之下,自此猫儿窝只留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

然而,关于猫儿窝街的那些故事还在民间流传,什么时候读到都让人唏嘘这么一个曾经繁华之地的消失。

关于猫儿窝名字的来历,传说很久以前,劳工们在这里扒河疏浚河道的时候曾经从河道里面扒出了一窝金猫,至于是黄金做成的猫还是金颜色的野猫已经无从考据了,人们便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后来人气渐旺,形成了聚居之地,并命名为猫儿窝。来往船只都在这里停靠打火休息,船家们将运送过来物资从这里卸船运往周边,方圆数十里盛产的特产也从这里装船运往各地,在依靠水力运输的年代,猫儿窝街是方圆数百里的物资集运中心。

当地传说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是西楚霸王,楚与鼠音相近,他的属相也是老鼠,当项羽被刘邦追赶到这里的时候向当地百姓打听这里是什么地方,百姓告之是猫儿窝,项羽大呼不妙,鼠落猫儿窝还能有好吗,最后项羽绝望之中陨落,成就大汉天下。

不过,这个故事可能是人为附会的一个传说,但是既然百姓中有这个说法,就当做一份谈资来了解一下吧。

当然,这样的传说还有很多,再举一个例子:刘秀被王莽追赶得到处逃跑的时候,也曾经逃难到这里,实在无处可逃,他爬上了这里的一棵楝枣子树躲在上面连口大气也不敢喘。

追兵来到这里不见人影,就向一个恰巧从此路过为爹爹送饭的村姑打听:“有没有遇见一个身高八尺,满脸络腮胡子,凶神恶煞一般的人经过?”村姑确实没有看见,就回答道:“未曾遇见。”追兵问道“这里是什么地方?”村姑回答 “猫儿窝。”追兵想了一下说道:“刘秀不会藏在这个地方的,他是数老鼠的,是不可能躲在猫儿窝的。”

看来最危险的地方还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就这样,一个地名救了刘秀一命。 追兵走后刘秀才舒了一口气,不过这个时候他又累又饿,实在无力支撑,从树上掉了下来,晕死过去,正巧被那村姑看见,村姑见这人也实在可怜,就用自己带给爹爹的午饭救了他一命。

在给刘秀吃的饭食之中有一道菜是从河水里面摘取鲜嫩的菱角茎,用开水汆了以后去除苦味,拌上食盐和作料,咀嚼起来清脆可口,十分舒爽,刘秀觉得这菱角茎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后来,刘秀成就天下,娶了这村姑做妻子,因这村姑救了他的命,对她也是言听计从。刘秀十分怀念那菱角茎美食,就让厨子给做,厨子想方设法做出的美食都不合刘秀的苦味,生气要杀了那些厨子。村姑皇后听说了这件事,拿着一根棍子就要去揍刘秀,说他忘了本,当年救他时那是他饿到极点,用邳州方言说就是“饿极拐了”,这种情况下吃什么都是香的,现在满肚子油水自然说菱角茎没有当初的好吃了。刘秀恍然大悟,赶紧向夫人赔不是,并释放了厨师。

这个故事也应该是附会的,民间也还在流传,至于有没有真实发生过,我无从考证。

有的朋友也许说你一直在说传说故事,就没有真实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讲一讲的吗?当然有,下面这个故事就是真实的,是我听在居住在朝阳村桥头的老百姓讲的。

在猫儿窝街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户姓花的有钱人家,靠着猫儿窝街码头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南来北往的货物。花家祖辈苦心经营,生意做得很大,是猫儿窝街上最有钱的人家。花家有丧葬事的时候,都会大操大办,让附近的百姓全到他家去吃喝三天三夜,而且分文不取,在那个百姓生活贫苦的年代这一招是很得民心的,所以直到现在,百姓口中还有他们家族不错的口碑。

只是,花家到了后来还是衰落了,衰落的原因是花家后人中出现了一个绰号叫“花小毛子”的,此人是花家的独子,家里面的娇生惯养使得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最要命的是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染上了花柳病,最后一命呜呼,从此花家绝后,他们家族在猫儿窝也渐渐地沦落了。

现在房厅河口附近的百姓都知道花家在猫儿窝街的名声,附近朝阳村的群众告诉我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破除封建迷信、除四旧,曾经在猫儿窝的遗址附近找到了花小毛子的墓。花小毛子的墓是用豆浆拌石灰垒青砖而成,非常地结实,杂碎了墓室最外圈的青砖以后是用大铁链将棺材悬挂在墓室中间,棺材是用一公尺厚的楠木板做成的,打开楠木板后墓室里面有大量金银玉器。

“有钱!”六十多岁的长者现在回忆当时打开花小毛子墓穴时的情景还是无比惊叹。

在唏嘘的岁月中,我们感叹那个时代猫儿窝街的繁华。

就是今天,当地的百姓如果到运河里面去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猫儿窝街的印象,他们会说“我今天搁猫儿窝街里打鱼的”,不明所以的人也许会好奇“街”里怎么会打到鱼!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大运河上猫儿窝的故事,看着烟波浩渺的猫儿窝遗址也许你会感叹千年的光阴也不过最终化为滚滚的流水,那沉淀在长河里的故事却永不会消失……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