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戰爭時代每個人都是配角,活著就好

冒著大雨去看了諾蘭的《敦刻爾克》,觀影后感覺現實情景與影片中的人物故事相融合,淺暗色調貫穿整部影片,灰白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大海、灰白色的船隻和飛機。海面平靜如水,就連德軍的墜機都顯得那麼平靜。但是平靜中又透著不平靜,戰火綿延,炮火沖天,槍林彈雨齊刷刷的蜂擁而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全片用海陸空三種角度鋪開,“一週、一天、一小時”三條時間線,描述著敦刻爾克大撤退時高地兵、海軍、空軍如何在大爆炸及槍林彈雨中撤退。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和亞歷克斯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墜機後的飛行員和被炸燬船隻上活下來的士兵;在天空上,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法瑞爾和柯林斯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整部影片的情境均發生在英法聯軍被困在敦刻爾克這座只能容納8萬人實際卻有將近40萬人被迫待在這裡的小城上。長橋上,沙灘上、海岸上處處可見被困的士兵,他們不僅飢餓,而且時時飽受著炮火的摧殘。

敦刻爾克|戰爭時代每個人都是配角,活著就好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虛偽、責任與道義。影片開始的時候,成千上萬的士兵在等待著被撤退。在士官們的對話中得知,雖然丘吉爾曾下令,儘量使法軍和我們共同從敦刻爾克撤退,但在實際行動中,被優先撤退的依舊是英軍,法軍士兵被拒載,即使船上還有空的位置。雖然後期多數士兵的撤退船隻被德軍炸燬,但是丘吉爾的這一做法令法軍同胞們格外憤怒。

影片快結束的時候,伯頓指揮官拒絕撤退,說到:“我要留下來幫助更多法國士兵撤退”,特別是在開始執行撤退計劃的第一天,德國空軍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空襲。轟炸機飛臨敦刻爾克上空,重磅炸彈鋪天蓋地般從天而降,地面上頓時硝煙瀰漫,火光沖天。之後德國的俯衝轟炸機開始攻擊艦船。多數裝滿撤退士兵的大型船隻均被炸燬,死傷無數。捨己救人,捨生忘死,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能夠讓人痛哭流涕。

敦刻爾克|戰爭時代每個人都是配角,活著就好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生的無奈和死神的眷顧。整部影片均是圍繞英吉利海峽展開的,貌似海神也不願如此多的生命葬送在這裡(當然,僅有少數人承認是有海神的),原本風暴頻發的英吉利海峽,在這幾天時間裡也頗為平靜。空軍士兵飛機燃油耗盡,迫降在海面被民用船隻所救,陸軍士兵所乘船隻被炸燬亦是被民用船隻救援。

海峽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國的多佛爾與法國的加萊隔海峽相望。橫渡英吉利海峽面對的障礙有:距離長、水溫低、天氣變化不定,以及每隔6小時左右在大西洋與北海之間翻滾來回一次的海潮。影片中高地兵找到民用船隻等待潮起的時間也是六個小時,只是很不幸他們的船隻被子彈攻擊。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戰爭的勝利不只是前進,還有後退。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這是在英國士兵撤退後回到家鄉時丘吉爾發表的講話,對士兵和人民的鼓舞最大化,將撤退的屈辱最小化。

人們喜歡從戰爭中挑揀出“英雄”或“弱者”的故事,把他們變成了電影裡的勇士、俠客和英雄,再加上愛、恨、暴力、死亡,戰爭和戰爭中的人性被光影反覆敘述。影片最後呈現的場面中,狼狽逃亡的士兵們終於踏上了英國的土地,一位老人遞上保暖用的毛毯,並對每個人說“好樣的”。有士兵愧疚地回答“我只是保住了命,別的什麼也沒幹”,老人卻說,“這就夠了”。

對啊,這就夠了,在戰爭中能夠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生存”對於那些普通年輕的士兵來說,是回家,離開敦刻爾克;對失去兒子的老人來說,是到敦刻爾克,接那些像他兒子一樣的年輕人回家。那個燃料耗盡的飛行員用生命堅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漁船。

敦刻爾克|戰爭時代每個人都是配角,活著就好

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損失是無法彌補的。這些回到英國的具有戰鬥經驗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敦刻爾克的意義就在於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爾向議會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在士兵眼中,戰鬥乃至是死亡,才是一名優秀軍人的真正歸宿。他們沒有錯,但有的時候,退卻卻是為了更好的前進,為了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絕望和曲解。士兵們安全回到家鄉的時候,一些海軍攻擊身穿空軍制服的士兵“要你們幹什麼”,滯留在沙灘上的英國遠征軍士兵,只能感受到自己飽受德軍飛機轟炸,很難看到本國飛機在幾英里以外或者雲層之上與德國空軍殊死搏鬥,故一度對英國空軍極為不滿。最開始的時候我確實不懂英國士兵為何如此惱怒,影片中所展示的空軍,救下了很多船隻,他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擊落德軍飛機。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會懂得戰友的救助是多麼的重要,沒有被保護的感覺是多麼絕望。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萬眾一心,看到了家國甚至普通民眾對士兵們的不放棄。大型戰艦在海上航行極易引起德軍的注意,除英國海軍的驅逐艦、佈雷艦等戰艦外,英國民眾自發提供了遊艇、漁船等數不清的船隻,他們在槍林彈雨中,拯救了大量聚集在敦刻爾克的聯軍士兵。

敦刻爾克|戰爭時代每個人都是配角,活著就好

丘吉爾在回憶中說,“小船來往於海岸與大船之間,他們停在海灘邊接應士兵,運走涉水登船的、救起落水的,全然不顧敵人的轟炸,雖然常常使其遭受犧牲。但是船隻的數量優勢,足以彌補空襲造成的損失。就整個‘蚊式’艦隊來說,它們是打不沉的。”他讚揚說,“正當我們遭受失敗之時,敦刻爾克海灘的戰鬥經過傳到了我們團結一致、不可戰勝的島國人民的耳裡。這一光榮之舉將被我們所有的史冊所永遠銘記。”

大約有10萬名士兵,是乘坐這些小船回到英國的。

這是一部沒有主角的片子,在戰爭中,每個人都是主角,然而,每個人都是配角。因為,在戰爭中,無論是士兵還是士官,生命變得一樣的短暫而又充滿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