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 利弊之我見

“輸液”是靜脈點滴的俗稱,不得不承認我國已成為“輸液大國”,據不完全統計:國人平均每人年輸液量8瓶左右,一年輸入的液體總數高達112億瓶(非官方統計),且70%的靜脈點滴治療是不需要的。

不僅起不到治理作用,還會增加耐藥性和治療風險。打開網絡鋪天蓋地“輸液危害論”,從“不打針爺爺”到“不輸液醫生”短短几個月時間,湧現出無數的不輸液典範。輿論一邊倒、群眾呼聲更高,彷彿把“輸液”壓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一邊倒”這其實也是一種不正常的畸形心態;在謠言的誤導下,真真需要輸液治療的疾病面前,而家屬及患者拒絕輸液治療,延誤疾病還會帶來更為嚴重的併發症。輸液真的沒必要嗎?真的百害無一利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根據病情診斷和預後,醫生要看所患疾病的類型、嚴重程度和患者自身的抵抗力、還有患者年齡等綜合因素來考慮。

“輸液” 利弊之我見

舉例看這個小病歷:“男孩,8歲,發燒體溫38.5度,鼻塞、咳嗽氣促”根據主訴和簡要病史,判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無疑。究竟是否要輸液治療呢?先別急下結論,除了接診醫生心肺聽診外,還要給小孩做相應的檢查;如肺部X線結果、血象化驗中白細胞和單核細胞的高低、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等,綜合檢查結果、鑑別診斷後做出初步診斷,究竟是上呼吸道感染還是下呼吸道感染(氣管支氣管炎、肺炎)。如果是肺炎、氣管炎(臨床症狀嚴重、混合感染、患者體質差)必須輸液治療,達到早期消除症狀、短時間內遏制細菌或病毒的繁殖。如果只是上呼吸道感染,普通口服藥物治療無效(急診用藥一般是三天)也要考慮輸液治療,以防治疾病進展。

為了減少細菌耐藥和藥物濫用,從醫院到社會,國家大力度控制抗生素的應用,出發點很好大快人心。但你知道嗎輸液並不都是用抗生素;腹瀉或者嘔吐多日的患者,症狀疲乏無力面色蒼白;這是組織間液丟失過多導致細胞脫水所導致。此時的治療原則必須是輸液,補充體內丟失的水分和低鉀血癥、糾正酸鹼平衡,保持機體內環境健康平穩。

我不贊成普通疾患輸液,如“感冒”它屬於自限性疾病;當然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門診患者,膀胱炎、前列腺炎、關節炎、婦科的各種慢性炎症等,都是不需要輸液治療的。為了規範醫療行為,2014年初,國家也規定了53種疾病不需要輸液治療,除非患者出現呼吸困難、休克、吸收障礙等。但凡事要辯證對待,控制輸液並不是不讓輸液不能輸液,也不能理解為輸液即危害。

“輸液” 利弊之我見

韓愈《師說》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不要過分依賴輸液,也不要排斥輸液;凡是臨床症狀嚴重的患者,需要去醫院做相應的檢查,究竟是否輸液治療,請遵從醫生的處方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