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个融入” 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个融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建校之初不遗余力在全校推行“明德修身教育”,力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经过13年的实践,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无论是课程建设、校园管理方面,还是课堂文化氛围都贯穿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情怀,特别是进行教育综合改革整体转型以来,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融入实践、融入榜样、融入校园等“四融入”举措,进一步加强了传统文化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植入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一、融入课堂,增强传统文化素养积淀

为了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专门设置了5个学分的必修课程,分别开设“明德”课程和经典选读课程。学校分学期将“礼仪”、“仁爱”、“忠义”、“孝悌”、“诚信”、“感恩”六个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纳入课堂教学,形成特色鲜明的“明德”课程,纳入必修学分,共计3学分;“经典选读课程”也作为必修课,共32个课时,共计2个学分,分为“散文、诗词楹联、名言睿语”三个篇章,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古典诗词中挑选出符合大学生成长要求的内容进行讲解,并要求部分记诵。

学校在思政教师系统里挑选老师作为“明德”讲师,研究“明德”课程的授课规律,不断提升课堂授课水平。为了规范和充实课堂内容,“明德”课程均形成讲义,并陆续出版教材,形成一套完整的《当代大学生明德教育教材系列丛书》,包括《以礼立人--礼和读本》、《大爱仁心--仁爱读本》、《忠义千秋--忠义读本》、《孝悌力行--孝悌读本》、《知诚讲信--诚信读本》和《感恩怀德--感恩读本》六本读本。

二、融入实践,拓展传统文化育人途径

“明德教育”实践活动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充分开展,每年定期组织“礼仪月”、“感恩月”、“诚信月”等活动,充分利用“孔子诞辰”、中秋、端午等特殊节日进行样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探索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定期开展“修身明德止于至善”名师系列讲座,为学生提供了《湍水与枸木--漫谈先秦诸子的人性之辩》、《承诺的坚守与社会责任》、《论浮躁与定力--从“斯坦福鸭子综合征”说起》、《大学生如何实现自我实现和超越》等精彩讲座,以专家学者、名家大师的魅力感染学生。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进品味高雅的文化项目,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如山西话剧团《立秋》、四川省川剧院《火焰山》等剧目,都在校园引起了回归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和热评。学校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学生齐颂《锦城学子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对老师制定了“重教爱生的十条规范”,对学生制定了“尊师重道十条规范”,规定了“上下课礼仪”,要求师生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的态度对待课堂,都是为建立“知礼识礼,书香四溢”的校园氛围。

三、融入榜样,营造传统文化美德氛围

学校积极挖掘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人和事,表彰优秀学子,用榜样的力量深化影响。学校每年颁发“三心明德奖”以奖励践行“三讲三心”明德教育的学生。经过十三年的评选,累计共有6000人获得该奖项。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一批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人物,新华社、《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锦城学院广告专业钟颖同学割肝救母、孝感天地的动人事迹,表演专业吴祖恩同学舍己救人、不留姓名的善举,以及艺术系周建良同学参与拍摄影视作品时见义勇为、展现大爱、救起四名落水演员的义举,同时学校每年还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秀员工授予“夫子育人奖”,鼓励全校员工众志成城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通过明德先锋的选塑,在师生中树立标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四、融入校园,浸润传统文化核心理念

学校在校园建设上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如将孔子雕像立在校园内供学生敬拜和瞻仰,把观景湖命名为“爱心湖”,把教学楼称为“忠孝”、“仁爱”、“信义”大楼,把校园道路命名为“至善路”、“仁爱路”,把学生社区取名为“博雅书院”等等,让学生一迈入校园就能感受到富有中华特色的文化理念。

文/陈程 赵小丽 温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