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從戒律入手,淨空法師開示

學佛要從戒律入手,淨空法師開示。不見己是,也不道人非,實在說,不見己是,不見人過。你為什麼會批評別人?你看到人過失。佛菩薩沒有看到人過失,人沒有過失,你找他的過失找不到,

剎那生滅,哪來的過失?所以,經上有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沒有分別;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從本性上看,「人之初,性本善」,怎麼不是好人?他的不好是後天被染汙,學壞了。學壞了那個壞是真的?不是真的,那個壞你要去覓它,也是了不可得,只不過是一些不善的念頭累積連續的一種幻相,不可得!今天這個問題到底發在什麼地方?發在你把這些假相都當真,順自己意思的,貪戀,想控制、想佔有;不合自己意思,想把他趕走,想把他開除,問題就出在這裡。

學佛要從戒律入手,淨空法師開示

禍害的根源是分別、是執著,分別執著當了家,可麻煩了。佛菩薩這些東西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他統統離開了,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看這個世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處理一切事是智慧,不是情識。轉識成智就是轉情識成智慧,智慧當家就是真心當家,天下太平,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兩句話是我們現前應當要學習的,「不見己是,不道人非」,自己做再多的好事,該做的,為什麼?本善!一切不善是不該做的,不該做的你也做了,也不怪你,為什麼?迷了,迷了就是這個樣子。悟了就是佛菩薩,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三途,法爾如是。「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賢行。如是知見,方契中道」,這是菩薩行。菩薩持戒、菩薩修行,為什麼說不見己是?我還沒有圓滿,我功夫上還欠一大截,我的是處在哪裡?沒是處。真的功德修圓滿了,證到妙覺位,佛佛道同。哪有一個自以為是的佛陀?沒有。沒有一個自以為是的菩薩,也沒有一個自以為是的須陀洹

,你看《金剛經》就明白了,那是如來藉他勉勵大家說的話,不是須陀洹自以為是。

學佛要從戒律入手,淨空法師開示

若人稍聞平等之意,便謬斥持戒為著相,誹謗戒律」,這是什麼?這是淺薄之人做出這樣的批評。我們過去也是這一類人,初學佛的時候,對戒律輕視,還編出一套言論,好像是很有道理,批評它。我年輕時候想到,持戒這些事情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那種生活的習慣,印度人他們的生活規範。我們是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禮儀,中國人有中國人生活的一套規範。而且這些生活規範隨著時代不同,常常在改變,我們應該遵守。我年輕的時候,經論應當學習,它裡頭有很好的理論,令人佩服;戒律是行為,古今不一樣,中外不相同,我們學這個幹嘛?你看我那個時候就有這些議論,還覺得自己很有道理,沒有覺得自己有過失。

學佛要從戒律入手,淨空法師開示

所以章嘉大師教我,那是真實智慧,善巧方便,他了解我,用這麼一個巧妙的方法。每次送我離開,送我出門,在門口告訴我「戒律很重要」,你看就這一句話。我們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一個星期聽一次,三年,聽了幾十次,印象深刻。老人家示現圓寂了,他要不圓寂,我永遠不會反省。三年圓寂,我就想,三年,我跟他三年,他教我什麼?第一個印象就是「戒律很重要」,馬上就想到這一句。為什麼他要說這一句?明明知道我討厭戒律,為什麼反反覆覆說這一句?一定有道理。再深入的研究,這是出世法,我們過去所想象的是世間法,世間法有興有革,隨著時代來修改,出世間法不能修改,修改就出不了世間。這是我第一個,最初的一個悟處,對於戒律不敢輕視了。但是裡面的道理還是不懂,隨著經教的契入,二十多年以後,真的才明白過來了。所以才關於戒律這些的典籍,我就蒐集了一些,跟今天社會一對照,恍然大悟,戒律是真重要。發現到佛教之衰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我們大家輕視了戒律,沒人說,沒有示範。也許有人做,都在深山裡,我們接觸不到,沒看到。但是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學佛不從這裡入手,決定不能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