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南縣不僅有梅茼古亭,竟然還有秦漢古驛道

連南縣不僅有梅茼古亭,竟然還有秦漢古驛道

連南縣不僅有梅茼古亭,竟然還有秦漢古驛道

梅峝亭位於三江鎮東南方的東塘嶺,距離三江鎮政府駐地約5千米。建於清朝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佔地面積約20平方米,高1大5尺,該亭地處通往黎埠、塞崗、九陂、倒流等地交通咽喉,亭內設置石凳供旅人休息,亭壁嵌有石碑數塊,碑刻有建亭始末及捐資姓名等,該亭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1次,於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1次,該次重修捐集白銀189兩7錢9分5釐1文: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重修1次,在歷次建修涼亭時,結合修整該段道路,該亭至今只存6條石柱。

連南縣不僅有梅茼古亭,竟然還有秦漢古驛道

連南縣不僅有梅茼古亭,竟然還有秦漢古驛道

一條古驛道經過梅峝亭,往東南方經三排鎮牛頭嶺進入陽山境內,往西北則途經三江鎮的東塘、老圩、城西、五星、聯紅、新和與連州的石角銜接。秦漢古道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最早官道之一,按更久遠的歷史推算,梅峝亭古驛道應該是與連州南天門古驛道連接,南下廣州分岔道,梅峝亭古驛道是解放後三排、連水、油嶺、南崗、牛頭嶺等地瑤族同胞通往三江城的必經路徑。60年代三寨公路開通,古驛道才逐步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連南縣不僅有梅茼古亭,竟然還有秦漢古驛道

連南縣不僅有梅茼古亭,竟然還有秦漢古驛道

梅峝亭古驛道是三江古城八景之一:花逕瑤歸。每當三江圩日傍晚,一群群瑤胞乘著酒興,攜著購來的生活用品,在山逕間步步登高,遠遠望去,若隱若現,悠美的瑤家歌聲隨風飄蕩,無數的紅頭巾、翎羽雉毛、耳環、項圈在夕陽映輝下展現出多彩多資,與大自然的石逕構成了一幅一動一靜的美好面圖。

連南縣不僅有梅茼古亭,竟然還有秦漢古驛道

連南縣不僅有梅茼古亭,竟然還有秦漢古驛道

其中第一塊石碑記載如下:江城群峰聳翠,三派合源,一協兩營,環繞三十六汛。鹿鳴關為西路之首站,梅峝嶺亦東路之關喉,內通九陂、寨崗、到流等圩。雖雲偏僻小道,實乃戎馬庶題通衢(tōng qú)。行人絡繹,勢所必由自。康熙十三年,經蒙三江理瑤諸憲,倡率官紳士庶題建創造涼亭一所,峙立梅峝嶺之路巔。於乾隆二十六年重修,不但皆負肩挑賴此亭憩息,或遇春霖夏暑必至此以停驂(cān)。顧日之創謀深,俾(bǐ)行人之便益,無如經歷久遠,至今百有餘年。桁(héng)棟瓦石均皆傾朽方段素未經闢,荊棘蔓延,路有欹側,險艱尤須築坦,相其缺陷,加工繕補,惟計工力孔繁,非眾難舉,如是爰(yuán)請仁人君子樂捐,集腋成裘(jí yè wéiqiú ),尤望協力,急公董勷( xiāng])厥事(quē shì )。今已告俊,所有題簽名開列於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