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蘭大人」醫學證據的轉化者陳耀龍:知識是戰勝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穿過王府井商業區,走入綠蔭環抱的醫學校區,似乎所有喧鬧一下就被隔絕在外了。不似慣常那種擺滿各種瓶瓶罐罐的實驗室,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循證醫學中心陳耀龍教授及其課題組所在的工作環境顯得格外簡約:不大的辦公室中,每個人面前一臺普通電腦,沒有任何高大上的儀器設備,陳耀龍和他的學生們圍繞一張辦公長桌而坐,便於隨時溝通。他非常享受這種跟學生一起工作的環境,將他們稱為自己的“小夥伴們”。牆上一張女兒的照片、一束還掛著水滴的鮮花,以及寫滿各項任務的白色寫字板,給這片學術園地增添了幾分溫馨。

「我们兰大人」医学证据的转化者陈耀龙:知识是战胜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陳耀龍教授為臺灣循證醫學專家做學術培訓

「我们兰大人」医学证据的转化者陈耀龙:知识是战胜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陳耀龍教授參加循證醫學國際會議並作大會發言

「我们兰大人」医学证据的转化者陈耀龙:知识是战胜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陳耀龍教授與循證醫學奠基人Iain Chalmers爵士

聯合推廣循證方法和知識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陳耀龍和他的同事們,做出了許多優秀的工作。2018年2月,《英國醫學雜誌》(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The BMJ)發表了陳耀龍、楊克虎兩位教授的論文《中國臨床實踐指南:現狀、挑戰和機遇》,這是The BMJ創刊170年來首次在臨床指南主題方面向中國學者約稿的論文,也是兩位學者繼2017年在《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和《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發表指南研究論文之後,又一次以蘭州大學作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發表指南研究方面的成果。

至此,創建於2005年的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在世界公認的排名前五的醫學期刊上以第一和通訊作者,已經發表了6篇文章。陳耀龍說,在中心主任楊克虎教授帶領下,平均年齡不到40歲、僅有6人的研究所,先後發表SCI論文超過100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6的30餘篇),主編和參編國家教材20餘部,獲得科研經費上千萬(其中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國際基金6項),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獲批甘肅省循證醫學與臨床轉化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智慧醫療工程實驗室,獲批亞洲首個循證醫學GRADE中心以及全球首個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實施與知識轉化合作中心……

結緣循證 傾心其中

提到醫學,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多是身穿白大褂,手持手術刀,日夜奮鬥於臨床一線的醫生,而“循證醫學”卻鮮為人知。事實上它相當於醫學實踐的強大智庫,而像陳耀龍這樣的“循證醫學專家”就如同醫生背後的“諮詢師”與“智囊團”,他們查找、分析、評價現有的醫學研究成果,通過發現醫學規律,遴選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和藥物,提供給臨床醫師,從而不斷提高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正如其他醫學生一樣,循證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也並非陳耀龍最初的選擇。“我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當時父母期望我成為一名臨床醫生,但我在臨床見習和實習時卻不斷遇到困惑”。陳耀龍發現,就算面對同一種疾病甚至同一個病人,不同組的帶教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不完全一致,有時候甚至完全不一致,這使他十分困擾。以科學和規範為基準的臨床治療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被主觀經驗與習慣所支配。“即便臨床醫生按照某一公認的療法去治療病人,但一位醫生終其一生也只能治療有限的病人。可如果我去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特別是能夠直接指導臨床決策和治療的研究的話,一次可能會造福數以千萬的患者。”蘭州大學本科畢業後,陳耀龍來到中國循證醫學的發源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循證醫學中心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中國循證醫學之母”李幼平教授,致力於用科學研究的證據去支持醫學的診療決策。研究生階段最大的獲益,是讓他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做醫學方法學研究的思路與技巧。“我深深地感覺到循證醫學這一學科的強大,在幾乎所有學科中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雖然循證醫學源於臨床醫學,但現在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公共衛生、護理、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各個領域。美國的奧巴馬政府、英國的布萊爾政府借鑑循證的方法與原則制訂國家政策,中國人民大學也在2016年成立了‘循證治理研究中心’,為我國的高層決策提供證據與支持。

我校2017年成立了‘循證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正在助力我校社會科學更快邁向‘雙一流’的發展”。

執教蘭大 踐行校訓

從四川大學研究生畢業後,選擇回母校工作。當時成立不到四年的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的平臺。陳耀龍談及蘭大科研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時說道:“相比發達地區的高校而言,西部地區的科研人員可能不太容易申請到項目與資金,但我們會特別珍惜和感恩每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心懷敬畏之心,本著工匠精神,踏踏實實,把每一個課題做到最好,不留遺憾。”談到年輕教師如何在西部地區做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陳耀龍分享了三點心得:第一,選對研究領域,找好優勢方向,做好精準定位;第二,及時把握學術前沿,密切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第三,深耕細作,持之以恆。如果科研人員缺乏對自己的研究定位,就找不到競爭優勢;沒有高頻的國際交流,就會形成研究孤島;坐不住冷板凳,不能深挖,就無法出高顯示度的成果。此外,在西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年輕教師可多關注一些相對較少依賴資金、大型設備和儀器的研究。

“比如我們循證醫學學科的‘戰場’主要在頭腦中,上下班的路上、出差途中、甚至在吃飯和睡覺時……工作與科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只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就有可能產生不錯的學術成果,以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也符合咱們蘭州大學‘獨樹一幟’的校訓。”談到對學生的培養,陳耀龍還特別強調蘭大“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失去勤奮,我們將一無所獲;失去細心,我們將一事無成。唯有更加努力和認真才是我們邁向成功的途徑,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轉化知識 造福百姓

從蘭大起步,再回蘭大執教,從一枚小“青椒”一路成長為蘭大醫學領域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之一,陳耀龍的事業與腳下這片熱土緊密相連。如何將科學的醫學知識轉化出來,提供給醫生、患者和老百姓,特別在西部農村地區,是陳耀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09年,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在甘肅省100多個鄉鎮衛生院開展了循證醫學知識的轉化項目,為鄉村醫生提供科學研究證據,幫助他們更好地為基層患者提供診療服務。陳耀龍正是這個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說,“

知識是戰勝疾病有力的武器,如果老百姓及時掌握了科學的醫學知識,就可以有效預防疾病,即使生了病,也可以採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和康復措施。”

陳耀龍在2011年指導建立了學生社團“蘭州大學蒲公英科普協會”。協會的主要目的,是在信息爆炸和氾濫的時代,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幫助老百姓甄別虛假和不可靠的健康知識。“比如喝牛奶,在絕大多數人眼裡,可以強身健骨,延年益壽。但循證醫學證據發現,每天喝3杯以上的牛奶,反而更容易導致骨折,增加死亡風險。再比如,很多人認為,維生素C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但循證醫學證據證實,維生素C對感冒基本沒有作用。”

早在2010年,陳耀龍應邀參與了為世界衛生組織防控流感提供最佳循證醫學證據的項目,“我們發現,有一種全世界之前公認治療流感的抗病毒藥物,一年銷售量可達數十億美元。但在進行了嚴格的循證評估後,其有效性的證據質量很弱,安全性的證據也不足。基於我們的報告和其他相關證據,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其從基本藥物目錄清單當中移除,不建議各國政府在發生流感時大規模囤積該藥物。”

這一政策將為全球節約上百億的衛生醫療支出。

“Better knowledge for better health”,這既是陳耀龍課題組的願景,也是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師生們共同奮鬥的目標。祝願蘭大循證醫學人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文字 | 脫暢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