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你看,這個牌子上寫的五個字是什麼?”早晨上學路上,我指著“注意交通安全”的指示牌要兒子看。

“爸爸,你說剛剛天上的那個飛鳥是喜鵲嗎?”兒子開始王顧左右而言他。

剛開始教他認字的時候,他對各種招牌上的字兒都還挺感興趣。但或許最近我著急了一些,不停地給他講各種招牌上的字,結果欲速則不達,弄得他有點兒煩,發現他開始有意識地拒絕我這個辦法了。

看來“一招鮮,吃遍天”是不可能了。不能吃老本兒,還要想新鮮的招數。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想起昨天晚上帶他複習生字的一件事兒來。

我給他聽寫,他寫了幾個就煩了,不想寫了,身子歪著扭來扭去。忽然我靈機一動,我對他說:“兒子,要不然你當老師,爸爸當學生,你來讀,你給爸爸做聽寫吧。”

於是,他很開心地把所學的四篇課文的幾十個詞都一一讀出來考我。我一個個認認真真寫下來,其中有一個字特意寫錯了。

我對兒子說,“請你幫我批改一下,看看我寫的有沒有錯”。而且,還特別告訴他,我有意識地在聽寫的這些字中埋了一個地雷,故意把某一個字寫錯了,看看他能不能找出來。

結果,一個一個批改下來,不但找出了那個“天汽”的“汽”字寫錯了,還指出了一大堆問題。

“飛鳥”的“飛”不是橫折彎鉤,應該是橫斜鉤。

“雪花”的“雪”中間的四個點應該是“斜著的”,不是四個小橫。(注:楷體確實應該如此)

“青山”的“山”應該是先寫中間的豎,然後左邊的小豎應該稍稍頓筆之後和下面的橫連在一起,你這個直接折過來了。

“說情”的“說”言字旁離得太遠了,兩個字都分家了。

“雙方”的“雙”中的這個“又”字不能封口。

……

“人家都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怎麼到你這裡就成了嚴於待人,寬以律己了?你看你說得那麼明白,怎麼你自己寫的時候就不好好寫呢?”我的臉有點兒掛不住,我也要轉移一下話題。

不過說實話,在教寫字這方面,雖然我是語文老師,但我還真的遠遠不夠格。小學一二年級的老師的確極不容易,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要求得特別細緻入微。

當然,我不是批評我小學老師教得不好,是我這個學生那時候和現在的我兒子一樣,也不太嚴格要求自己,不好好寫,亂畫一氣,今天是後悔莫及啊。

我還正在這兒做內心的自我批評,沒想到兒子幽幽地來了一句,讓我冒出一身冷汗。

“爸爸,你還是挺有招兒的嘛,為了讓我好好認字寫字,想了這麼多辦法啊!”

難道我的演技這麼差嗎?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怎麼這麼容易就被揭穿了啊。不過還好,畢竟今晚是把這幾十個字踏踏實實地梳理了一遍了。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牛不喝水強按頭”是不行的。雖然有的時候我也忍不住要吼他一下,甚至伸手給他兩巴掌,但很明顯,這樣做效果並不好。注意力根本不在這兒,情緒又差了,教他認字,他給你對付著,雖然讀了幾遍,到最後還是記不住,因為根本沒往心裡去。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怎麼辦?還得想招兒,俗話說,“活人還能被尿憋死?”何況我和學生鬥爭了這麼多年,總算有一點兒經驗吧。

於是,放學回家的路上,我不再給他指這個招牌那個招牌認了。

路過一面牆,牆邊栽了一些竹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我對他說:“兒子,你看這裡有一小片竹林。”

“看看這竹子的葉子像不像你們寫的那個“竹”字的上半部分啊。竹林一般都是在南方,北方很少見的。”

“為什麼北方很少見啊?”

“因為竹子的習性相對來說喜歡溫暖溼潤的環境,溫度太低,氣候乾燥不容易存活。”

“那為啥這個地方種竹子啊?”

“有一個詩人叫蘇東坡,他的一首詩中的幾句話可以解答你的這個問題。”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無肉令人瘦”這話能激起我那自詡為吃貨的兒子的共鳴。但他對“無竹令人俗”是什麼意思不懂。我就說就是多種竹子多欣賞竹子能令人顯得高雅,不至於顯得那麼“沒品。”“沒品”這個詞兒我常說,所以他完全能理解。

“我得吃肉,不能不吃肉,不吃肉就得瘦。”吃貨本色一點兒不改。

“兒子,那你知道用竹筍做出來的一道好吃的菜是什麼嗎?”

“不知道。”

“竹筍炒肉。你想不想吃?”

“想!”聽到有肉他就開心起來。

我照著他的屁股稍稍用力地拍了兩下。

“幹嘛打我?”他完全沒什麼精神準備,有一點兒吃驚。

“你知道竹筍炒肉有時候是一道菜,但有時候又不是一道菜。”接著我給他解釋了“竹筍炒肉”是什麼樣的一種體罰形式。我告訴他,我們小時候如果不聽話,不好好學習,回到家裡家長就給來一頓“竹筍炒肉”。

然後半開玩笑半語帶威脅地說,再不好好和我認字,我也準備給你吃“竹筍炒肉”。

說歸說,但這樣威脅完全沒用。這種小把戲他早都知道怎麼回事了。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兒子,你知道蘇東坡是個超級吃貨,古代有一種魚大家都愛吃,蘇軾尤其愛吃,你知道是什麼嗎?”

“鱸魚。”他想起了“但愛鱸魚美”這句詩。

“鱸魚確實味道不錯,但還有一種魚,大家哪怕冒了生命危險也要吃它,因為它的味道實在太好了。”

“什麼魚?”

“‘拼死吃河豚。’我說的是‘河豚’。”

“你們將來要學蘇東坡的一首詩中就有‘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樣的句子。”

“為啥要拼死吃河豚啊?”

“因為河豚雖然味道極為鮮美,但是身體的某些部位有劇毒,處理不好,人吃了就會中毒而死。”

“那你回去幫我查查百度百科,我要看河豚什麼樣?”平時什麼不懂,他就要我幫他上網查查,他因為認字不多,所以尤其愛看百度百科中的那個叫“秒懂百科”的視頻。

一回到家,我就給他打開電腦,搜“河豚”。

但要想馬上看到視頻,可沒那麼容易。我先給他搜“豚”這個字,然後輸入法上顯示出這樣幾個備選的字。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我讓他選哪個字是“河豚”的“豚”,他當然選不出來。

“怎麼樣,還得認字吧,不認字你想用電腦搜索都不行。”我趁機教育他兩句,這時候他是不回嘴的,因為他盼著看視頻呢。

我們先看這個字“臀”,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人的屁股,你看下面是“月”字,很多和人的身體有關的字,比如什麼腦啊,腿啊,腳啊之類的都是月字旁,因為這個“月”字旁常常用在和“肉”有關的字上面。

這個“臀”就是人身體上的一塊肉,所以要用月字旁。

“屁股!”兒子一邊說一邊笑嘻嘻的表情。這個年齡段的小男孩尤其喜歡這些詞兒。

“那你說說我之前教你的那個‘屁’怎麼寫的,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上面一個屍體的‘屍’,下面一個‘比’字。”

“嗯,不錯!這個記住了。我們來看我們真正要找的這個‘豚’字在這呢。你看,也是月字旁,你知道右半邊讀什麼嗎?爸爸告訴你,這個字讀’shǐ’”。

兒子一聽這個字音他就來了勁兒了,笑個不停。我就知道他的小腦袋在想什麼了。

“爸爸告訴你,這個可不是拉屎的那個‘屎’,我告訴你一下那個‘屎’怎麼寫。”一邊說,我一邊用鍵盤把這個“屎”字敲出來。

“你看這個‘屎’字上面是什麼字頭,和你知道的哪個字有關係?”

“屁!屁也是屍字頭,你說過,那個‘屍’就是人的一種姿態。這個字下面有個‘米’字,是說吃的東西從身體里拉出來了。”他一邊比劃著一邊解釋著。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注】 屍是象形字。小篆字形,屍像臥著的人形。本義: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那你知道‘尿’字怎麼寫嗎?”

“這個你沒教過我,不知道。”

“你知道了‘屁’和‘屎’怎麼寫,如果讓你造這個niào字,你會怎麼寫?”

“那也應該是‘屍’字頭,然後下面是‘水’,尿就是身體裡出來的水啊!”

聽到他這麼說,我實在是太開心了。這麼久以來,慢慢從字源的角度講一些字,果然這個潛移默化是有效果的。

好,我們接著看這個“豕”字,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字的意思是“豬”。我一邊說一邊打開漢典,給他看“豕”這個字的字形發展變化。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指著甲骨文的字形,給他講一講這個“豕”是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個側面的豬的形象,長長的嘴巴,大大的肚子,還有蹄子和尾巴。

講完了這個“豕”字,我又接著問,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字在你比較熟悉的哪個字中出現過?”

兒子搖頭。

“‘家’這個字啊,你看上面的寶蓋頭就是房子,然後下面就是‘豕’這個字了。”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那是說家裡就是養豬的地方嗎?”

“對啊,對啊,古代生產能力還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就在家裡養豬,現在有一些農村個別地方,還在房子下面養牲畜上面住人呢。”

趁著他的興致比較高,我又給他講了一個字。

“你看這個字,和‘家’有什麼區別?我給他在電腦上敲了一個‘冢’字。”

“這個字讀什麼?”

“讀zhǒng,就是墳墓,就是埋死人的地方。”

“那為啥這一點跑到下面去了?”

“有人說這個‘家’上面的寶蓋頭的那一點就是煙囪,煙囪的煙要排到房屋外面,所以,就把煙囪放在房頂了。等人死了,不需要做飯了,就把煙囪放到墳墓裡了。”

關於“家”和“冢”的區別,我選擇了一個並不太符合主流的字源解釋。之所以這樣處理,是覺得這樣處理在我兒子這樣年齡才能接受,才覺得有趣味。至於說可能有一點小問題,甚至可能是認知上的錯誤,也沒有什麼關係,長大了再慢慢給他講得更深入,再進一步糾正也不遲。

就這樣,我在讓他看有關“河豚”的“秒懂百科”視頻之前,已經給他講了差不多十來個字了,他心理上完全沒有拒斥的感覺,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至於說能否完全記住,我不太在乎,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在其他場合再找機會強化呢。

講完這個,我看他的耐性差不多了,於是給他在百度百科中搜到“河豚”。他一把抓過鼠標,開始點擊“秒懂百科”。他看著“秒懂百科”的視頻,我在旁邊看著他,忽然想起了北方的一句俗語來:“小家雀鬥不過老家賊。”(‘雀’在這裡要讀成“巧兒”,才地道),意思就是“薑還是老的辣。”

可是,我這老家賊,我這塊老薑,還能鬥得過幾時呢?怕是用不了幾年,我就鬥他不過了吧。不過,那時候他能把絕大多數字認得差不多了,能自主閱讀了,或許我就會輕鬆一些了吧。

既要鬥勇,更要鬥智,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歡迎關注原創微信公眾號“水寒說語文”,閱讀更多原創文章,並和作者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