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谨以本文献给在汉字读音上困惑着的中小学生和家长朋友,献给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也献给希望在汉字读音上有所改进,减少丢脸概率的朋友。

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内容摘要】

因为全文5000多字,怕有朋友没有耐心读完,所以有必要做一个摘要。

从P大校长读错字音切入,谈汉字读音问题。

1.以北京市中考题为例,谈多音字和单音易误读这两类汉字读音容易出错。

2.以北京市中考题为例,分类谈应对汉字读音试题的基本方法,如何提高效率。

3.从个人经验入手,谈读准字音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要出声读,要认真听,要随时查。

4.谈汉字读音中涉及到的方言,古今音,工具书和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特殊情况。

最后,回到P大校长读错字音然后又发表致歉声明这件事,谈对该事件本质的认识,强调读准字音很重要。

【正文】

最近,在P大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因为校长将“鸿鹄之志”误读为“鸿hào之志”,这个事儿瞬间就刷屏了,各种段子满天飞,自媒体也迅速跟进,从多个角度作了解读。

主流的态度是没文化,真可怕。而且把中关村三大校的校长不识字,用错词,读错音的黑历史都扒出来了。哀叹传统文化断层,江河日下,嘲讽学阀不学无术,攀附权贵。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仅仅哀叹并不解决问题,仅仅嘲讽也不解决问题。还是要脚踏实地做一点工作。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今天就来谈这样一个题目: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很多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早前留言就希望我能谈谈汉字学习方面的问题。今天这篇就应大家的要求,专门说一说汉字读音。

一般的日常交流,有一些字音读不准,尤其是音调发生一些变化,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并不妨碍一般的交流。比如说,“教室”的“室”,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教shì”,但我经常听人说成“教shǐ”,但这个影响并不大。绝不会有人说去“教shǐ”,你理解成他想去方便一下。

那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又要求读准字音呢?这其实是推广普通话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所谓的读准字音,就是按照普通话的字音规定来读,不符合普通话的字音读法都是错误的。

至于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其意义何在,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以“推广普通话”为关键词搜索寻找相关答案。

我们还是回到字音上来,什么样的字音容易读错呢?这个不妨从考试上来看,语文试卷常常第一个题就是读音题。研究各种读音试题,会发现不是随便什么字什么词都会进入到读音试题中来,要考就一定考容易出差错的。

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注】上图为北京市中考语文2008年第1题。正确答案为C。

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注】上图为北京市中考语文2013年第1题。正确答案为B。

容易出错的读音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多音字。比如两道题中的刹那,乘客,茅塞顿开,自给自足,颈椎,载歌载舞这些词中的加点字等。

另一类是单音但易误读的字。除了前面提到的多音字之外,其他加点字都属于这种情况。

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那如何避免尽可能避免在这两类读音上犯错误呢?

如果是多音字,当然要进入到具体语境来看,但光满足于记住单个词中某字的读音远远不够,还要好好研究一下字典词典,看看关于该字某个读音下的相关释义,然后分分类,这样就能一下子记住一大串了。

以“载歌载舞”这个“载”字为例,我常简单给学生总结归类,通常有两种情况读三声,两种情况读四声。

以下两种情况读三声zǎi:

1.和时间有关。比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千载难逢等。

2.和报刊杂志有关。比如,刊载,登载,记载等。

以下两种情况读四声zài:

1.表示“一边……一边……”,比如,载歌载舞,载欣载奔,载笑载言等。

2.和重量相关。比如,承载,运载,装载,卸载,荷载,负载,满载而归,文以载道等。

“载”字的两个读音都比较常见,还有一种多音字较为特殊,虽有多个读音,但一个读音常见,另外的读音不常见。

比如,“乘客”的“乘”,可能更多人只知到其中的一个读音“chéng”,一部分人会误读为“chèng”。而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这个字还读作“shèng”。“颈椎”的“颈”正确读音为“jǐng”,很多人误读为“jìng”,还有一个读音读作“gěng”,与此相类。

对于这种多音字,办法是记住最常用的那个。而且要利用这个最常用的读音多多组词。以“乘”为例,可以组成乘法,乘机,乘势,乘便,乘车,乘船,大乘,小乘,上乘,下乘等。而另外一个不要常用的读音“shèng”,只要记住几个特别的词,比如,千乘之国,史乘就可以了。

如果是单音易误读的字,最常见的情况有三种,一种是音调读错,一种是因形近干扰读错,还有一种是受形声影响读错。如何避免这三种情况呢?

音调读错。比如,“潜力”常常被误读为“qiǎn力”,这时候怎么办呢?不要小和尚念经一样反复读“qián力”,而要多组词,比如,潜水,潜伏,潜艇,潜逃,潜能,潜心,潜入,潜意识,潜台词,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等。把每一个词中“潜”字的读音都读准,就能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音了。

形近读错。比如,“庇护”一词中的“庇”因为和“屁”的字形相近,常常被误读为“pì”,为了保证这个单音字不再读错,也可以围绕着这个“庇”尽可能多组词,庇护,庇佑,荫庇,包庇,托庇,福庇等。

形声读错。比如,以“倾斜”为例,“倾”只有一个读音“qīng”,但有人受到“一碧万顷”的“顷”的干扰,就误读成了“qǐng”。为了保证这个单音字不读错,也可以围绕着这个“倾”多组词,比如,倾倒,倾心,倾慕,倾听,倾诉,倾注,倾轧,倾国倾城,倾盆大雨,倾巢而出等。

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如果稍稍注意一下我前面所讲的方法,会发现多音字中某一个音常用,或者是单音字易误读的情况,应对办法其实都是同一种。那就是不要只停留在这一个字一个词上反复读,而要尽可能多地用这个字多组词。

多多组词,看起来好像是增加了记忆的负担,但实际上有更多的参照,不再是孤零零的单摆浮搁的记忆,就不会轻易忘掉,不会轻易读错该字的字音了。看似增加负担,实际上却是高效记忆的办法。

当然,仅仅知道以上这些方法远远不够,只是为了考试的需要临时抱佛脚成批量地记住读音的办法更不足取。

比如,早前北京市中考读音题虽然都是四个选项,涉及至少12个词语,但是因为范围极为明确,就考查《考试说明》提供的词语表中列出的1000词,所以这个读音题的得分率通常在0.98以上,也就是每100人只有一两个人出错。

但在2016年取消了词语表,改为以3500字及相关词语作为考查范围之后,当年仅考查了“生肖”和“记载”两个词,结果该题的得分率一下子就降到了0.37,一多半的学生回答错误。

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准字音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任何人都没有终南捷径可走。

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最初教小学五年级。虽然是学中文出身,但东北口音较重,常常伸卷舌不分,比如,“足球”说成了“竹球”,“打伞”说成了“打闪”;r和y不分,“吃肉”会说成“吃又”。

小学生是可爱的,他们可不问什么面子不面子,不管什么老师不老师,常常你读错了字音,立刻就有人举手,“老师,你某某字读错了。”刚开始确实很尴尬,但后来想,总这么尴尬着也不是个事儿,必须要下定决心改进才行。

于是,就对学生说,如果谁指出了老师的读音错误,当天的作业可以免做了。这样一下子就更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就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的那样,“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但“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因为我极为有意识地注意读音的问题,所以慢慢地学生常常好多节课都找不出一个读音上的错误了。

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成人,要想少读错字音该如何做呢?据我个人的经验,给出这样几个原则和办法。

1.要出声读。

既然是读音的问题。当然要靠发声来解决。但有一点遗憾除了小学还经常要求出声读课文之外,越往高年级,这方面的要求和训练就越少。成人就更少有出声读的机会了。

要给自己找一些出声读的机会,尤其是那些经典诗文,更要出声读。在出声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关注哪些读音还不是很有把握,要做好确证和落实。而默读就达不到这种效果,因为默读常常容易把某些并不能准确把握读音的字滑过去了。

2.要用心听。

听别人的发音也很重要。如果P大校长头一天在听一号同志讲话时比较用心,注意到一号同志用了“鸿鹄之志”这个词,发音和自己不以样,马上查一下,也不至于弄到现在这样物议汹汹。

随便听什么人的发音都可以,同一个词的发音,只要与自己不同,必然有一方出错或者两方都错的可能。当然,选择听广播电视新闻效果更好,这些节目的主持人都通过一级甲等的普通话测试。如果有一天,你能判断出他们哪些字读错音了,基本上你自己的水平也就不错了。

3.要随时查。

除了小学生在认字初期,还经常查查字典之外,很多人可能一年半载都不查一次字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字,看书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就滑过去了。或者随便问问别人,别人告诉一个读音,自己听一耳朵就完了,这些做法都很不好。

要养成随时翻阅工具书的习惯。某个字不认识,不要停留在查到读音就算完成任务,而应该把该字的各个义项都通读一遍,如果是一个多音字,甚至要有意识归归类,看看不同读音之下都有哪些主要义项。这样做看起来很慢,很笨,但这很慢很笨的功夫常年做下来,必然见到大成效。

读音的问题,不能想着集中精力打大规模的歼灭战,想在短时间内搞定,而要打游击战,各个击破,一点点来,遇到一个解决一个,遇到两个干掉一双。聚沙成搭,集腋成裘,时间既久,效果自然显现,而且这种各个击破达到的效果最为牢靠。

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关于汉字读音还有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1.方言的问题:

说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就涉及到和方言习惯对抗的问题,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受东北方言习惯的影响,伸卷舌不分的问题。大学同学来自各地,还有l和n不分的情况,说去河南,感觉上是要出国去荷兰;也有h和f不分的情况,我们让他说护肤霜,死活也说不准;还有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生气了就说“拱”,实际上是“滚”,我们嘲笑他要拱到哪里去。

有时候因为方言中不存在这种发音,所以易于混淆的两者根本区分不出来。这时候就要反复听,反复说,要从练习听力能够区分出两个不同发音之间的差异开始。熟悉自己方言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不同,有助于学好普通话发音。

2.古今音的问题:

汉字中大约四分之三以上都属于形声字。但是,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秀才遇字读半边,比如,同为“工”为声旁的形声字,功、攻、虹、红、江、豇等已经大不同。

古今音变也很大,音韵学属于相当专门的学问,一般人不必涉猎,所以也不必非要追寻古音怎么读。只要按照现代字典中规定把今音读准就好。但在读古书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这样特殊的情况。

即使是今音,也有一些从俗的问题,在工具书的修订中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呆板,确凿,荨麻疹等读音,都发生过反复调整读音的情况,这就要关注一下最新修订的权威工具书如何规定。一般每一版最新的权威工具书出来,总会有媒体集中谈一谈这方面的变化,稍稍注意一下就好。

3.工具书的问题:

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大家习惯使用网络搜索信息,查某一个字也是如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是临时的,不太重要的某个读音,通过网络查一下是可以的,但网络上的信息讹误颇多,有一些专门谈读音的帖子,本身有一些读音标注就有问题。如果想要确证,还是要查阅纸质的工具书。

纸质工具书也要权威的才可以,而不是随便一个什么出版社就行。比如,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等,都是常用的权威工具书。而且,要尽可能是最新版本,至少不能是过于老旧的版本。因为每次修订都有相当程度的变化。(以后有机会会专门写一期公众号谈工具书的问题)

4.几种特殊情况:

(1)姓氏读音

有一些姓氏,虽然字本身很常见,但是一旦作为姓氏使用,读音就发生变化了,这需要特别注意积累。

比如过,句,曲,哈,区,朴,仇,查,繁,纪,任,解,种,单,华,乐,牟,曾,尉迟,令狐,澹台,长孙,鲜于等。

(2)地名读音

也有一些地名的读音,或虽然是常见字,但读音发生变化,或因为是生僻字,容易因为形声形近的干扰而读错,也需要特别注意。

比如蚌埠,六安,亳州,歙县,砀山,鄄城,临朐,徂徕,兖州,茌平,莒县,甪直,溧阳,邳州,邗江,盱眙,丽水,台州,乐清,婺源,铅山,柘城,武陟,荥阳,渑池,中牟,筻口,郴州,耒阳,犍为,邛崃,郫县,莘庄,涪陵,郧县,儋州,井陉,乐亭,大城,巴音郭楞,巴彦淖尔,尖沙咀,凼仔等。

(3)古代人名,地名,官职等的读音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等,在阅读古书时会经常遇到,有一些字较为生僻,有一些字虽然常用,但在特定的词语中发生音变,这些都要注意。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人名,地名和官职名。

古代人名:嫘祖,鲧,皋陶,褒姒,妲己,重耳,墨翟,李悝,嫪毐,樊於期,钟繇,武瞾,万俟卨,金兀术,米芾等。

古代地名:暹罗,身毒,会稽,龟兹,大宛,大月氏,高句丽,吐蕃,吐谷浑等。(注:准确说以上有一些属于国名或古代少数民族名称,其中吐谷浑最初为人名,后为少数民族名)

古代官职名:单于,可汗,仆射,大夫,骠骑,车骑,长史,舍人,洗马,给事中等。(注:前两个属于古代少数民族首领名称)

以上均未给出注音,主要怕因为数量太大,一旦手滑标记错误,以讹传讹就不好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工具书。

立鸿鹄之志,从小事做起:如何少读错字,降低丢脸概率

回到P大校长读错字音这件事情上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校长本身不是中文专业出身,所以读错几个字音很正常。

退一步说,即使是中文专业,也不可能确保成千上万的汉字就一个读音都不出差错,只能说尽力减少出错的概率而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P大校长发了声明,表达了歉意,这一点很好。但和读错一个字音相比,其实更大的问题是思想意识的问题。

在这封致歉声明最后说:“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实在想不出历史上会有哪位思想家会有类似意思的表达。至少这种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可以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因为怀疑,因为质疑资本主义,才有《资本论》,才有《共产党宣言》。这与P大历史传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也相去甚远。

其实,网络上对于P大校长的批评和质疑,确实体现一种焦虑,民众就是要试探一下到底可以批评质疑到那一层级,哪一部门,哪一领域的官员。当然,

不断404体现的可不是虚心,而是心虚。

在读准字音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心虚,还是要虚心,要从小事做起,从读准每个字音做起。万一哪天当了校长,当了领导,成了知名的公众人物,一出口就念白字,不说对别人影响不好,单说对自己而言,岂不是很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