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建议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不要透支家庭资源去创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学成功者的创业故事那样,从父母的养老金里拿钱来投资创业,更不要想着欠一屁股债让父母卖房来还债。大学毕业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凭自己的能力选择生活。

为什么很多人不建议大学生创业?

在保证了上面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我认为大学生创业并没有什么不妥。

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手里已经有一笔创业资金了,比如说是在学校做小生意赚来的,那至少可以说明,他的基本商业理解和能力是过关的,他用自己的钱投资创业,没什么问题。再进一步,假如一个学生刚毕业就有投资人愿意投资他的项目,那更好了,说明有专业的人认可他指导他,创业这个选择更没问题了。

最怕的就是,大学生拿着父母的钱,学别人一掷千金地创业。只要钱是自己从社会当中合法获得的,我支持大学生创业。

创业并不值得崇高化,同样,它也没那么高的门槛。有些大学生毕业去打工,去做公务员,创业也不过是类似于此的一种选择罢了。而且和其他职业选择不同的是,创业往往对人的能力要求更高,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也会更快,对年轻人来说,需要的就是一个高成长的环境。

有人说,创业的失败率太高了,更何况是大学生创业。是啊,没人说创业就会成功,97%的创业公司会在18个月内倒闭,但失败了又如何呢?年轻人本来就没什么可失去的不是吗,自己赚的钱打了水漂,他肯定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经验,这份学费并不一定就是吃亏。跌倒之后爬起来,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只要不是把自己一个人的失败挂在整个家庭上,只要不影响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生活(尤其是父母亲人),创业并不是一个坏选择。

为什么很多人不建议大学生创业?

从数据上看,独角兽公司里成功的年轻创业者比例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说明年轻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我非常支持年轻人创业,可能在某些领域,年轻人的优势更大。

第一,没有资源反而是好事。年轻人出来创业,因为没有所谓的资源而必须依靠强大的创新与产品才能成功,这反而是一件好事。而一些年长者在创业时,第一反应是就是依靠资源,这会导致后期的很多问题。

第二,年轻的创业者更敢于孤注一掷。创业是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事业,而一般年轻的创业者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扑上去。而年长者的顾虑比较多,家庭、朋友、为了维护社会关系而必须有的应酬等等,都会分散一些注意力。

第三,年轻人更理解年轻人。新鲜的互联网产品的主流用户还是年轻人,从洞察用户的角度来说,人生阅历虽然可能有助于理解人性,但并不是必须的,年轻创业者可能更容易理解年轻用户,这种共鸣和洞察是不同年龄的人很难具有的。

第四,年轻人的创业机会成本低。年轻创业者们的另一个优势是机会成本低,如果失败,他们可以迅速调整方向。

年轻的创业者在人生经验和阅历上可能会有不足,因此最好不要涉及一些重度依赖人脉、资源、销售的领域,同理太重或者太传统领域也会比较难。而相对来说,技术类、产品类的创业会是好方向,也会更利于年轻人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

为什么很多人不建议大学生创业?

我们不鼓励年轻人为了出名而创业,或者是做一些To VC的项目。真正优秀的创业者是会对自己做的事情有热爱,也有深刻的洞察。

从象牙塔出来,大部分人都在对世界进行重新认知的一个过程。普遍的情况是,除了满腔热情,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想法也不成熟。看了几本鸡汤成功学便开始想入非非。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关键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需要付出的代价却相当巨大。因为刚毕业的人创业未必能获得投资,这种情况下需要自己垫钱,说白了就是父母垫钱来创业。又有多少父母禁得起如此的折腾。

社长没记错的话,IDG的老大熊晓鸽曾经说要重仓90后,但从真实的投资情况来看,只不过是看好年轻人的一种说辞罢了,真正愿意投资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投资人相当少见。

过去几年双创热潮之后,很多大学都在搞创业比赛。但从投资人反馈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创业跟过家家没有什么两样。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之前被媒体报道很多的王凯歆、温城辉、余佳文等人,他们的标签都是90后创业者,他们不是因为创业项目本身多么出众,而是在于他们大胆出格的言论和身份。现在看来这些项目都不算成功。其中王凯歆的项目还与投资人反目,以失败而告终,据说其中原因是她本人沉迷于爱情。

当下的创业新贵,无论是王兴、张一鸣,还是程维都不是大学生创业。张一鸣是先去了酷讯,后来做了九九房,失败之后做了内涵段子,也就是现在的今日头条。程维曾一度为工作发愁,后来在阿里巴巴干了数年时间,出来才创办的滴滴。王兴算是博士没毕业就回国创业了,直接借鉴了国外的脸书,创办了校内网,但数次失败之后才有了今天的美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