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不建議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不要透支家庭資源去創業。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學成功者的創業故事那樣,從父母的養老金裡拿錢來投資創業,更不要想著欠一屁股債讓父母賣房來還債。大學畢業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憑自己的能力選擇生活。

為什麼很多人不建議大學生創業?

在保證了上面這個前提的基礎上,我認為大學生創業並沒有什麼不妥。

如果一個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手裡已經有一筆創業資金了,比如說是在學校做小生意賺來的,那至少可以說明,他的基本商業理解和能力是過關的,他用自己的錢投資創業,沒什麼問題。再進一步,假如一個學生剛畢業就有投資人願意投資他的項目,那更好了,說明有專業的人認可他指導他,創業這個選擇更沒問題了。

最怕的就是,大學生拿著父母的錢,學別人一擲千金地創業。只要錢是自己從社會當中合法獲得的,我支持大學生創業。

創業並不值得崇高化,同樣,它也沒那麼高的門檻。有些大學生畢業去打工,去做公務員,創業也不過是類似於此的一種選擇罷了。而且和其他職業選擇不同的是,創業往往對人的能力要求更高,個人的成長與進步也會更快,對年輕人來說,需要的就是一個高成長的環境。

有人說,創業的失敗率太高了,更何況是大學生創業。是啊,沒人說創業就會成功,97%的創業公司會在18個月內倒閉,但失敗了又如何呢?年輕人本來就沒什麼可失去的不是嗎,自己賺的錢打了水漂,他肯定能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經驗,這份學費並不一定就是吃虧。跌倒之後爬起來,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兒。只要不是把自己一個人的失敗掛在整個家庭上,只要不影響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生活(尤其是父母親人),創業並不是一個壞選擇。

為什麼很多人不建議大學生創業?

從數據上看,獨角獸公司裡成功的年輕創業者比例是超出我們想象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就說明年輕本身就是一種優勢。我非常支持年輕人創業,可能在某些領域,年輕人的優勢更大。

第一,沒有資源反而是好事。年輕人出來創業,因為沒有所謂的資源而必須依靠強大的創新與產品才能成功,這反而是一件好事。而一些年長者在創業時,第一反應是就是依靠資源,這會導致後期的很多問題。

第二,年輕的創業者更敢於孤注一擲。創業是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的事業,而一般年輕的創業者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將所有的精力、時間都撲上去。而年長者的顧慮比較多,家庭、朋友、為了維護社會關係而必須有的應酬等等,都會分散一些注意力。

第三,年輕人更理解年輕人。新鮮的互聯網產品的主流用戶還是年輕人,從洞察用戶的角度來說,人生閱歷雖然可能有助於理解人性,但並不是必須的,年輕創業者可能更容易理解年輕用戶,這種共鳴和洞察是不同年齡的人很難具有的。

第四,年輕人的創業機會成本低。年輕創業者們的另一個優勢是機會成本低,如果失敗,他們可以迅速調整方向。

年輕的創業者在人生經驗和閱歷上可能會有不足,因此最好不要涉及一些重度依賴人脈、資源、銷售的領域,同理太重或者太傳統領域也會比較難。而相對來說,技術類、產品類的創業會是好方向,也會更利於年輕人創造力、想象力的發揮。

為什麼很多人不建議大學生創業?

我們不鼓勵年輕人為了出名而創業,或者是做一些To VC的項目。真正優秀的創業者是會對自己做的事情有熱愛,也有深刻的洞察。

從象牙塔出來,大部分人都在對世界進行重新認知的一個過程。普遍的情況是,除了滿腔熱情,要錢沒錢,要人脈沒人脈,想法也不成熟。看了幾本雞湯成功學便開始想入非非。

年輕人有想法是好事。關鍵是,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需要付出的代價卻相當巨大。因為剛畢業的人創業未必能獲得投資,這種情況下需要自己墊錢,說白了就是父母墊錢來創業。又有多少父母禁得起如此的折騰。

社長沒記錯的話,IDG的老大熊曉鴿曾經說要重倉90後,但從真實的投資情況來看,只不過是看好年輕人的一種說辭罷了,真正願意投資剛畢業的大學生的投資人相當少見。

過去幾年雙創熱潮之後,很多大學都在搞創業比賽。但從投資人反饋的情況來看,現在的大學生創業跟過家家沒有什麼兩樣。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之前被媒體報道很多的王凱歆、溫城輝、餘佳文等人,他們的標籤都是90後創業者,他們不是因為創業項目本身多麼出眾,而是在於他們大膽出格的言論和身份。現在看來這些項目都不算成功。其中王凱歆的項目還與投資人反目,以失敗而告終,據說其中原因是她本人沉迷於愛情。

當下的創業新貴,無論是王興、張一鳴,還是程維都不是大學生創業。張一鳴是先去了酷訊,後來做了九九房,失敗之後做了內涵段子,也就是現在的今日頭條。程維曾一度為工作發愁,後來在阿里巴巴幹了數年時間,出來才創辦的滴滴。王興算是博士沒畢業就回國創業了,直接借鑑了國外的臉書,創辦了校內網,但數次失敗之後才有了今天的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