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漳縣實施精神扶貧工程見聞

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漳縣實施精神扶貧工程見聞

通訊員閆寶明

為了進一步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漳縣今年以來認真實施以“扶志”“扶智”為主的精神扶貧工程,從“思想、志氣、智力”等方面入手實施精神扶貧,積極探索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凝聚脫貧合力

漳縣把扶貧與扶志緊密結合起來,破除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新寺鎮駱山村村民駱愛民家有4口人,曾經由於女兒上學而導致家庭貧困。

“以前我除了種田,沒有其他想法。後來,幫扶幹部經常到我家做思想工作,幫助辦理學生扶貧貸款,動員參加技能培訓。去年外出務工,僅一年時間就實現了脫貧。”駱愛民說。

自漳縣實施部門包村、幹部包戶的聯繫幫扶機制以來,5000餘名幹部與10331戶貧困戶結對幫扶,參與“思想扶貧”1萬餘人次,化解貧困群眾思想“疙瘩”8000多個,形成了幹部群眾同心協力促脫貧的強大思想合力。

提升脫貧信心

“脫貧致富最光榮。”新寺鎮晉平村新莊社的脫貧示範戶馬小平指著桌子上的“脫貧示範戶”榮譽證書,臉上洋溢著喜悅。這不僅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張“獎狀”,也是自己通過努力摘掉窮帽的見證。

漳縣從宣傳引導、勵志教育、典型引領三個方面入手,實施“志氣扶貧”,著力破解部分貧困群眾目標不清、志氣不足導致的“不敢脫貧”等突出問題,激發貧困戶脫貧鬥志。

新寺鎮有關負責人說,“自從鎮裡表彰脫貧示範戶以來,貧困戶主動脫貧的積極性高了,為全鎮加快脫貧攻堅步伐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

增強脫貧本領

“剛開始,幫扶幹部動員我去培訓班學技術,我還不願意去。”鹽井鎮寨兒村的村民裴小娃告訴我們,“沒想到培訓真管用,現在玩著手機就把自家的農產品賣出去了。”

針對貧困戶大多學歷較低、觀念保守、缺乏致富技能的問題,漳縣開設“新時代農民脫貧攻堅講習所”,結合群眾會、板凳會、田坎會、道德講堂等活動,為貧困群眾送政策、送信心、送鬥志,通過講政策暖民心、講典型鼓鬥志、送技能添活力等,解決了貧困群眾因沒有一技之長而“不會脫貧”的問題,實現了由“口袋扶貧”向“腦袋扶貧”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