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國——密須國,密須之鼓名聞天下,文王滅密須開啓伐商之路

密須國,商朝姞姓古國,姞姓是黃帝十二姓氏之一,密須氏是姞姓的其中一支,《左傳·昭公十五年》注:“

密須,姞姓國也,在安定郡陰密縣。”古陰密縣在哪?據《括地誌》:“陰密故城在涇州安定縣東,鶉觚縣西,其東接縣故城,即古密須國也。”古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州縣以北,鶉觚縣即今陝西長武縣西南一帶和甘肅靈臺縣東北一帶。上古時期,在甘肅與陝西交界的涇水支流達溪河流域活躍著一支叫密須氏的部落,他們世代在此開山闢水,繁衍生息,勤勞耕作,部落日益壯大,大約在夏末商初時發展成當地一強,有密須城,後建密須國,商武丁時期被招安,成為商朝的合法諸侯,據甲骨卜辭得知為伯爵。商朝密須國的都城遺址據說就在甘肅靈臺縣百里鄉古城村。

殷商古國——密須國,密須之鼓名聞天下,文王滅密須開啟伐商之路

密須國擅長製作戰鼓,《左傳·昭公十五年》中有記載:“密須之鼓,與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意思是密須國的戰鼓和大輅車,是周文王用來檢閱軍隊的;闕鞏國(見鞏國篇)的鎧甲,是周武王用來攻克殷商的。這說明商朝密須國的戰鼓和戰車在當時是名聞天下的,“鼓”很早就被人們發現並利用於軍事上,鼓有很好的共鳴聲,這種聲音激越雄壯,可以傳得很遠,非常利於軍隊助威傳號施令。《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鼓質量的好壞取決於鼓架和鼓皮的材質,上古時期的戰鼓,一般由鱷魚皮來製作。鱷魚皮皮質緊實,有韌性,有一個成語“緊鑼密鼓”,鼓跟密是聯繫在一起的,是緊密、嚴密的意思;“須”是指鬚眉,男兒,戰場上擂鼓作戰盡是男子,密須氏怕是跟男兒們擅長打擂的“密須之鼓”有關。

殷商古國——密須國,密須之鼓名聞天下,文王滅密須開啟伐商之路

有關密須國事蹟在殷商甲骨卜辭中多有出現,商王曾命令當時密須國國君須伯龜隨同商王室一起出徵攻打其它方國,這恐怕是密須國對外用兵的最早記錄了。根據卜辭記載,密須國還是當時商王室的狩獵場,並有專門管理狩獵事宜的犬官。種種跡像來看,當時商王室與密須國的政治往來頗多,而且關係很親密,可以確定密須國對商王室的忠心。

商末時,與密須國相隔不遠的周國興起(密須在周國之西),與同樣強大的密須國形成對峙,兩諸侯國都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對外擴張。史料記載,周文王為了伐商,首先對周邊一些忠於商王室的強勢諸侯開刀,以剪除商朝羽翼。比如祟國、黎國(見黎國篇)都是在這一時期被周文王所滅。當時密須國在周國的西面,密須國要向東擴張,勢必要對經過周國,而周國要向東搞張,當然也得防後院起火。密須國軍事實力雄厚,可以對周邊一縱小國呼風喚雨,怎能不引起周國的忌憚?商朝也自然藉助密須國抵制西方興起的周國,周文王這才下定決心滅密須國。

殷商古國——密須國,密須之鼓名聞天下,文王滅密須開啟伐商之路

《大雅·皇矣》唱道:“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意思是密須人不順從周國,態度狂傲,曾侵略阮國,攻伐共國,氣焰囂張,文王勃然大怒,整裝經武,率領周國的軍隊進行剿滅,痛擊猖獗的敵人。這首周朝開國史詩中詳盡記載了周文王滅密須國的前後經過。當然這是詩歌,有明顯的讚美傾向,但是關於文王滅密須還有更為客觀的史籍記載。

殷商古國——密須國,密須之鼓名聞天下,文王滅密須開啟伐商之路

《資治通鑑外紀》:“西伯問太公:‘吾用兵熟可?’曰:‘密須氏疑於可,我先伐之。’管叔曰:‘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義。’太公曰:‘先君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西伯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須。密須之人自縛其君而歸西伯。”意思是西伯問太公姜尚現在用兵如何?太公說,密須國可以去討伐了。武王弟弟管叔說:“密須國君是天下明君,去攻伐有失道義。太公說,先君一向攻打不順從我的國家,攻打對我不利的國家,管他明君不明君。文王說,太好了。於是整備武裝,繞過阮國,避過共國,一舉滅掉密須國,密須國人見大勢已去,捆著自己的國君歸順文王。文王滅密須可以說是伐商戰略的一個前奏。

殷商古國——密須國,密須之鼓名聞天下,文王滅密須開啟伐商之路

密須亡國後,文王將歸順的密須人遷入程地(今陝西咸陽附近,見程國篇),有的卻四處遷徙,國人以國名為氏,稱密氏。下鄀國(見鄀國篇)有都城商密,其實就是密須國後裔遷居足跡,後被鄀國所滅,成了鄀國的都城。武王平定天下後,改封同族姬姓到原舊址甘肅靈臺縣一帶建立密國。

文/堰風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