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個歷史劇導演的自我修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幾年前紀錄片《激變玄武門》於中央9套首播,觀者甚多。必須得說導演選擇這個著名事件做切入點來講唐史著實選的不錯。但點贊之餘,也有若干小節瑕不掩瑜,比如李淵探望李世民時坐在一把明式木椅上,比如李淵的寵妃穿著漢代女性的衣物在唐宮裡跳舞。

當時年少氣盛如我,寫了文章並在微博上@了劉元導演,不想居然收到回覆,只是認錯之餘,更多則是解釋,認真表示:紀錄片拍攝經費有限,很多道具場景都只能將就。唐代椅子道具不好找,能打開的唐代卷軸道具也不好找,我們會盡力的:)。個人的心中,是懵懵的,因為問題關健不在於唐代椅子的道具是否好找,而是唐朝初年根本就沒有椅子的啊,粗米線淚眼。

當然,相較於大環境,劉導演的《激變玄武門》已經很稱得上是良心之作了。我這些年不看歷史劇劇的主要原因,除了沒時間,更是沒眼看,小心靈受不了大刺激,漢朝電視劇中的蓋碗茶,唐朝電視劇中的西紅柿,清宮劇裡後宮女性清一色的大拉翅,更別提各種誇張到不行的服裝、道具了。

面對眾多網友關於“導演你是瞎的嗎”的吶喊,個人只能表示,就好像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一樣,許多歷史劇導演的問題只有一句,都是因為讀書太少啊。身為一句歷史劇導演,不必要求你通讀《二十四史》,只要懂得一些基礎知識,就能少搞出無數低等錯誤,起碼能讓劇變得能看一點是真的。

老實說,如果可以,我真想將王力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作為工作必讀書發給每個歷史劇劇組,不為別的,只盼少出些低級錯誤。

說到王力先生,相信對古代漢語少有了解者無人不知其名,他不光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古代漢語研究方面,他所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影響之廣、名氣之高、發行之大、使用者之多,在當代教材中都是極少有的。

論一個歷史劇導演的自我修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由王力主編,馬漢麟執筆,姜亮夫、葉聖陶審校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也因圖書內容質量之高、囊括範圍之廣、專業考據之細、日常實用性之強,而歷五十餘年而長銷不衰。書中的內容,至今看來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尤其對於各位歷史劇導演而言,更是有教科書的意義。

全書凡14章,從天文、曆法說到飲食、衣飾,基本是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的節奏,可稱是一本微縮的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作為一本古代文化常識介紹圖書,編者每一章在講述概念前首先從一件件實物入手,將原本枯燥難解的歷史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十二星座便已傳入中國,遼代墓中便出土過黃道十二宮彩繪星圖,所謂黃道十二宮,既十二星座是也。

比如清代只有皇帝、皇后穿的是龍袍,可用明黃色,皇太子都只能穿蟒袍,只能用杏黃色,而其它皇子們的蟒袍只能用金黃色,親王、郡王等只能用藍色或石青色,如果導演們瞭解這些基本常識,就不會在各種清宮劇裡搞出清一色明黃阿哥天團了。

再比如,許多古裝劇中的天子、諸候大夫頭上都戴冕,但古時只有天子才能戴飾有十二旒(冕上一串串的小圓玉)的冕,諸候以下旒數各有等差。但在這個問題上有古裝劇的骨灰級粉絲髮現,似乎只有韓國的古裝劇里正確做到了這一點,朝鮮國王戴的冕為九旒,因為他的等級只是郡王級別。而國內的古裝劇裡在這方面除了數年前如《漢武大帝》一類的老劇做的好一點,這些年新出品的各種劇集都是隨便數數便能列出一堆槽點的狀態,算是用事實演繹了一把“沒文化真可怕”這句話。

論一個歷史劇導演的自我修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所以說各位歷史劇製作者要想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不讀書是真的不行。比如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曲指算來,此書由1961年形成初稿到現在已歷50餘載,這些年間,許多專家在高質量原稿的基礎上,根據最新考古發現,進行了四次較大規模的修訂。到現在,已經出版到第四版了。可以說,這是一本集合了眾家之長,經受住了時代與社會考驗,介紹中國古代方方面面知識、常識的經典之作。

雖然是多年前的一本老書,但現在看來,不管閱讀者是專業人士還是業餘讀者,都能獲益良多。當然,相信如果從事歷史劇創作的導演、編劇,甚至場記、劇務人員看了,更能大幅提升專業水平,少搞出些“我孝莊”之類的低級錯誤了。

論一個歷史劇導演的自我修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