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紅十字會的由來是怎樣的?

創立

「常識」紅十字會的由來是怎樣的?


十字國際委員會是由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等5人創建“五人委員會”發展而來的。

亨利·杜南曾目睹戰爭帶來的可怕後果,回國後撰寫《索爾費裡諾回憶錄》並主張大力發展國際公約,從而為在戰場上受傷的人以及救護人員和戰地醫院提供保護,並保證他們的中立性。

我國紅十字會由來


「常識」紅十字會的由來是怎樣的?


中國紅十字會的誕生及歷史沿革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基礎。

一是西方紅十字的“人道”理念與中國傳統的“仁愛”思想契合,為中國紅十字會的誕生提供了社會基礎;

二是日俄戰爭引發的救護活動催生了中國紅十字會。

國際紅十字運動誕生後,首先於19世紀80年代傳到我國臺灣。1894年7月甲午海戰後,開始在中國大陸傳播。

旅日僑胞孫實甫,由於長期在日本經商,習見日人深獲紅十字會之益,感受到紅十字會活動對中國苦難群眾的重要和必要,遂與志同道合者翻譯國外紅十字組織的章程,廣為傳播西方“人道”理念。由於西方紅十字的“人道”理念和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異曲同工。

一經傳播,很快得到社會認同,使國人逐漸認識到紅十字會的重要性,為中國紅十字 會的誕生奠定了社會基礎。

1904年2月(清光緒三十年),在我國東北旅順口,日俄雙方為爭奪在中國的特權,爆發了日俄戰爭,數十萬同胞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在旅順的外國僑民都由本國政府或紅十字會出面,接運撤離戰區。

宣佈中立的清政府也派船接運中國同胞,遭到俄國的拒絕,船隻不準入港。為救護中國難民,上海海關道沈敦和等人出於義憤,發起成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和紅十字有關聯的組織。

1904年3月10日,清朝商約大臣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等人在上海邀請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協商成立了“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當年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承認。

清政府得知後,立即予以承認,並撥白銀10萬兩作經費(各地紳商及衙門也勸募20萬兩白銀)。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1907年更名為大清紅十字會。早期的中國紅十字會是由中外合辦、政府撥款資助並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成立,清政府滅亡。

大清紅十字會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

1912年1月,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正式承認。1919年7月,加入紅十字會協會。1933年,改名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先後隸屬內政部、軍委會和行政院領導。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當時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蔣夢麟帶領一部分人去了臺灣,各地組織紛紛解體。秘書長鬍蘭生等七人,於1950年組成代表團前往北京,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接管。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中央政府決定:鑑於紅十字會的特殊性質及歷史狀況,採取改組而不是接管的方式,將舊中國紅十字會改組為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搬遷北京,現有總會職工除不願赴京者外,全部留用;總會所有資財要妥善保管,不得隨意處理;將北京東城區乾麵衚衕22號房屋騰讓出來,作為總會遷京後的會址。

並於1950年8月2日明確規定,中國紅十字會為“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人民衛生救護團體”,定名為“中國紅十字會

”。

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和坎坷歷史,中國紅十字會應運而生,始終根植於廣大民眾之中,並不斷髮展、壯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為了“改善最易受損害群體的境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歷史悠久,功在人間”是對中國紅十字會百年曆史恰如其分的評價。

但隨著“郭美美事件”爆發後,中國紅十字會的公信力逐漸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