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文学|读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云书领读 | 文学 | 余华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然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文学|读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这是一本收录了余华多年杂文的文集,出版年份很新,内容不新。这本书在余华的作品里,评价就算很不高了,甚至有人用“文不对题”、“食之无味”、“注水猪肉”、“招摇撞骗”来评价,未免太刻薄了。

因为《活着》,余华在我心中,毕竟是有光环的,所以评价不高我也还是认真看了,虽然没有惊艳,但仍有字字句句,启发我足够了。

关于这本书我的摘录恐怕和标题不太搭界,但他对写作风格、对文学的感悟,我却深以为然。


关于写作风格

然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文学|读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我只能用大致的方式说,我觉得作家在叙述上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作家通过几年的写作,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成熟的叙述系统,以后的写作就是一种风格的叙述不断延伸,哪怕是不同的题材,也都会纳入到这个系统之中。

第二类作家是建立了成熟的叙述系统之后,马上就会发现自己最拿手的叙述方式不能适应新题材的处理,这样他们就必须去寻找最适合表达这个新题材的叙述方式,这样的作家其叙述风格总是会出现变化。我是第二类的作家。”

关于自己的写作风格,余华说的很清楚,这份坦率,和没有光环,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个习惯享受过誉的时代里,已经不多了。从余华的小说,看到才华,从他的杂文,看到深刻。


关于影响力

然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文学|读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我用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作家的写作影响另一个作家的写作,如同阳光影响了植物的生长,重要的是植物在接受阳光照耀而生长的时候,并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生长,而始终是以植物自己的方式在生长。我意思是说,文学中的影响只会让一个作家越来越像他自己,而不会像其他任何人。”

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怎么表达。比如李白喜欢曹植,他们的文风也有相似的气魄,可就算没有曹植,李白还会是李白,大概他从曹植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回想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龙猫、彼得潘和小王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他们都在说一件事,不要长大。只有纯洁善良的小孩子才能看见的龙猫,永远拒绝长大的彼得潘,和不会长大的小王子,都是我不肯忘记那个童年的自己。

然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文学|读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关于文学

“这是我的童年往事,成长的过程有时候也是遗忘的过程,我在后来的生活中完全忘记了这个童年的经历,在夏天炎热的中午,躺在太平间象征着死亡的水泥床上,感受着活生生的凉爽。直到有一天我偶尔读到了海涅的诗句,他说:“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然后这个早已消失的童年记忆,瞬间回来了,而且像是刚刚被洗涤过一样地清晰。海涅写下的,就是我童年时在太平间睡午觉时的感受。然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文学。”

也许,每个人都热爱文学,不管明不明白,就像我们热爱太阳,热爱大海,热爱风,热爱音乐因为那些才是构成生命的,千样好。


本文首发于 微信公众号 【云卷读书云舒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