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恋家”与“漂泊”

对潮汕的种种误解

那年刚去广州上大学,一旦有人知道我是潮汕人,就会笑着跟我说“胶己人胶己人(自己人)”。

潮汕人的“恋家”与“漂泊”

后来我才发现,潮汕以外的人对潮汕的认知就仅仅停留在“胶己人”和“牛肉丸”。更多时候,人们甚至不清楚“潮汕、潮州、汕头”这几者的区别。

“你是潮汕人啊,XX也是潮汕人哦。”

“真的吗?我是汕头的,他是哪里的啊?”

“潮汕啊。”

“潮汕哪里啊?潮州吗?”

“潮汕潮汕啊!”

类似的小误会还有许多。

“你家里几个弟弟妹妹啊?”

“我独生。”

“ 那你以后打算要几个孩子?四个?”

“四个?”

“那六、六个?”

可能是上上辈的丰功伟绩,潮汕在外人眼里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封建保守的地区,尤其是在家庭方面。

出门在外时,难免会有人下意识地觉得潮汕人,尤其是男性,都非常喜欢孩子,觉得越多越好。

但上上辈的观念并没有真的传承下来,90后的潮汕人大部分都是独生。

而新一辈的90后们也未必都非要孩子不可,甚至因为高铁上遇到过太多的熊孩子,生孩子的念头在他们心里已经快被掐灭了。

“嫁给潮汕男生很惨的,他们都很大男子主义。”

“???”

“因为那边重男轻女,男生从小都是宝,被宠着长大的。”

“潮汕女生也是被宠着长大的啊!”

“男生更宠一点。”

在外几年听过这样的一个说法,说是“别嫁给潮汕男生,但可以娶潮汕女生”,原因是那边的男生都从小“供”着。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差点哭出来。

我妹妹上学住宿的时候,我爸妈天天在餐桌上念叨说:“哎呀,你妹妹今天又没有给我打电话了。”

我上大学时打电话给家里。

我爸:“找你妈去。”

我妈:“哎就这样啊,先挂了。”

我:“……”

人们不知道的是,“重男轻女”在潮汕已经算半个都市传说了。

潮汕人的“恋家”与“漂泊”

“你可以在外面用潮汕话说人坏话耶,别人听不懂。”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直到……”

“直到?”

“直到我被另一个潮汕人打进了医院。出门在外的潮汕人太多了。”

我们团队里有一半是潮汕人,多到主编曾咬牙切齿问我说:“为什么你也是潮汕人?”没过多久他去招一个时尚编辑团队,面试了两个男生,得知都是潮汕人以后他差点也要哭了。

“恋家”与“漂泊”的矛盾

我爸年轻时在广州也有过几年谋生经历。往更远地方漂的潮汕人也大有人在,忘记是哪个国外的城市,传说在那里用潮汕话也可以通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氛围”,而对于潮汕而言,往外漂可能是融进血里的特性。

“不回家找工作?”

潮汕人的“恋家”与“漂泊”

“嗯,留在深圳干几年再说吧。”

一个月后。

“你哭啥?”

“呜呜呜,我想家里的牛肉、肠粉、粿条、果汁冰、无米粿了。”

如果你有同事或者朋友是潮汕人,你也许会发现,明明他们选择留在其它城市,但却时常以无比怀念的姿态提起自己家的许多东西,虽然可能主要是美食。

在潮汕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种“恋家”和“漂泊”的矛盾,这点在我爸身上尤为明显。

他年轻时跑过很多个地方,广州、山东、北京都跑过。

或许是羡慕他年轻时的闯荡,所以高考填志愿时我抗拒留在汕头周边读大学,毕业后也没有犹豫地留在了广州。

然后我爸很多次探我的口风,问我打算什么时候回来,打算在汕头买房吗。

虽然说不管我做什么决定他都支持,但确实能从诸如此类的细节里感受到,他希望我能回家。

有人问,潮汕的年轻人总不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是出于不喜欢吗?

其实不是,不管是出门在外的年轻人,还是看着孩子出门在外的父辈们,他们仍然是眷恋着这块名为潮汕的地方。

有些潮汕特质无法磨灭

初到广州的时候,我习惯性地在第三者面前和朋友讲潮汕话。后来觉得不太好,所以只要有听不懂的人在场时,我都会讲普通话。

有时朋友一直用潮汕话,我也会坚持讲普通话,时不时给第三者翻译我们在聊什么。

前阵子和朋友开黑语音,普通话喊了一大堆,然后他后知后觉说:“不对啊,我们两个汕头人干嘛讲普通话?”

我忍不住笑笑。

在外面呆久以后,潮汕话其实说得越来越少。同样的,不止在语言上,我身上的很多潮汕人的特性都在慢慢弱化。

朋友们往往只有在吃牛肉火锅时才会突然想起我是个潮汕人,然后把菜单放到我面前。

但有些关于家乡的东西还是无法完全磨掉,比如和别人第一次聊天时,他会突然说:“你讲话有台湾腔耶。”

而我也会笑笑,说:“我是潮汕人。潮汕话是闽南语系,所以和台湾的口音有点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