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不要成爲接比特幣最後一棒的人

比特幣幽靈在全球上空徘徊。有關幣圈“小韭菜”一夜暴富又被瘋狂收割的故事,在朋友圈裡流傳成了十萬加。這個叫做曾文的“小韭菜”,進入幣圈前是一個僅有初中文憑、裝卸貨物的工人,每個月工資2800元。沒錢的時候,喝1塊錢的礦泉水還要找人借錢。從2017年開始炒幣後,兩個月裡賺了120萬元,差一點真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讓吃煎餅都思考要不要加個雞蛋的我,半夜都睡不好了。後來想一想,覺得完全沒必要睡不好。

小心,不要成為接比特幣最後一棒的人

美國經濟學大師米什金在《貨幣金融學》一書中,曾專門談論比特幣會不會成為未來的貨幣。根據對貨幣功能的理解,基本可以有力地證明,比特幣不可能是未來的貨幣,但比特幣中隱藏著未來某些可以降低電子交易成本的技術,是未來電子支付體系的重要特性。

今年回老家過年時,我驚訝地發現,就算在三四線城市,比特幣也已經開始在逐漸流傳。先是從對互聯網熟悉的年輕人開始,慢慢開始有中老年人加入。由於對技術不熟悉、缺少金融專業知識,比特幣蒙著一層淡淡的神秘色彩,但人們普遍感覺這個“很賺錢”。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大部分比特幣、ICO和區塊鏈的佈道者都有成功學的宣講能力,並渲染一種接近於“末日論”的群體性恐慌—別人都在暴富,你錯過了就是窮光蛋。同時,其他的數字貨幣也讓三四線城市的人們興奮,在階層逐漸固化、傳統的社會結構被打破的時候,人們總渴望能夠找到改變命運的新辦法,這從去年三四線城市多次發生金融騙局事件可窺一斑。從e租寶等事件可以看出,金融風險在三四線城市風險大,三四線城市缺乏好的理財產品,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數字貨幣有可能吸引大量不瞭解情況的“韭菜”加入,為獲利者接盤。

脫實向虛是數字貨幣的風險之一。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多次呼籲加強監管,引導資金向生產性資源轉移,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但是,各種各樣的數字貨幣仍然吸引到越來越多的資金,數字貨幣的濫發,使得銀行和券商等直接和間接金融中介都難以發揮原來的作用,無疑助長了一種強烈的投機心態,讓社會情緒走向金融學家希勒所稱的“非理性亢奮”之中。根據2016年的數字,全世界已有656種數字貨幣,遠遠超過了國家數量。如此多的貨幣,需要更多的“韭菜”接盤。

要知道,數字貨幣的創新並不是熊彼特所謂的“破壞式創新”,它並沒有發現新的資源或者創造新的產品,並不能夠提供全要素生產率,也因此不能夠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

從數字貨幣的原理來看,是希望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交易網絡,這是技術主義者的理想期望,卻容易被富有野心者所利用:目前,數字貨幣去中心化和躲避監管的行為,已經形成了一個跨國界的交易網絡,挑戰的是各國政府的主權貨幣權威,導致多國政府相繼宣佈加強監管。2月4日,據中國央行主辦的《金融時報》報道稱,針對境內外ICO和虛擬貨幣交易,將採取一系列監管措施,包括取締相關商業存在,取締、處置境內外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網站等。報道稱,為了進一步加強監管,以後只要發現一家就要關閉一家。

小心,不要成為接比特幣最後一棒的人

被稱為“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經濟學家魯比尼認為,比特幣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是“所有泡沫之母”。不同於法幣,比特幣的背後沒有國家信用的背書,也沒有法定意義的法律保障,完全是靠一群人所制定的規則去執行,去發展。當全球投機者陪著代幣的“原教旨”主義者在完全建立在虛擬經濟的世界裡高位接盤夢想時,接最後一棒的人很可能一無所有。

面對一個看起來千載難逢的機遇,仔細想一想,如果一個機會真的那麼好賺錢,為什麼會實現那麼大廣範圍的流傳?那麼多大佬是實現共富夢想的使者?當一個存在技術性和複雜性的事物已經實現大面積的普及,而且還在傳播路徑中實現了大量的變形和擴大,就如同一句廣泛流傳的話:當人人都在討論股市時,可能股市就危險了。

資深媒體人和行業分析師 經濟觀察報 時代週報 鈦媒體 虎嗅網等財經和科技多家媒體專欄作者,接受多次採訪,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組織出版的數字絲綢之路 一書副主編。獨立著作有移動互聯網新浪潮等書,中國互聯網協會青年專家,翻譯著作有決勝移動終端等。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我的自媒體平臺覆蓋鳳凰號 網易號 搜狐媒體平臺 今日頭條 一點資訊 虎嗅網 鈦媒體 砍柴網 企鵝號 百家號 UC大魚號 界面 艾瑞網 品途網 北京時間 雪球網 脈脈 知乎 財富號 新浪看點等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