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我不是藥神》:生活很艱難,是拚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現實題材作品,推薦。

“現實題材”這四個字很重要,這也是我覺得藥神這部電影,票房可能達到一部現象級作品的基礎。

畢竟這些年,大家看到了太多虛假的爛片,都想看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洗洗眼睛。

1

看電影,見眾生,小人物的內心成長

跟很多國產爛片相比,《我不是藥神》完成度最高的部分是人物的內心成長。成長是人生的主題,也是文藝作品的主題。爛片的爛,歸結一個問題,邏輯不順,人物成長得讓人無法信服。

先說程勇(徐崢飾),一個賣壯陽藥的男屌絲,家暴,打架,涉黃,五毒俱全。前妻要帶孩子移民國外,他出於中國傳統男人的小心眼,寧願孩子跟自己過低層生活,也不願意他跟後爸親媽過得更好。

他最開始去印度走私仿製藥,不為救人,為了賺錢。後來他出賣仿製藥代理權,全身而退開了服裝廠,每月淨賺幾十萬。

程勇從底層屌絲,搖身變成上海中產。當初給他提供商機,跟他一起“創業”的好朋友老呂(王傳君飾),卻因為吃不起藥導致病情惡化自殺。

艾小羊:《我不是藥神》:生活很艱難,是拼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

病人和家屬的痛苦,激發了程勇救世的意願。

從我不管你們能不能瞧得起我,到我希望你們瞧得起我,程勇的成長,同時伴隨著他財富的增長。

人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時候,對他人的痛苦很容易麻木,活著已經拼盡全力,還奢求這條爛命對誰有用?

正如茨威格說的“苦難只能激發人的潛能,而不能給予人欠缺的品質”。

聽上去很諷刺,但這就是現實、是眾生,也是這部電影打動人心的基石。它不假,不高大,但它戳心。

還有幾個戳心的細節——

王傳君飾演的老呂,因為吃不起藥病情惡化,半夜爬起來尋死,看見睡在太太身邊的女兒,死人似的眼睛忽然被點亮了。

艾小羊:《我不是藥神》:生活很艱難,是拼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

他對程勇說過,查出患病的時候,太太已經懷孕5個月,他天天想著自殺,孩子生下來,小手握著他,他忽然特別想活,再也不想死了。

然而,孩子為他點亮的燈,終究抵不過現實:吃不起藥就得死。

王硯輝演的假藥販子張長林本來是全片唯一稱得上反派的人物,然而,他在被抓以後,選擇不出賣程勇。

《我不是藥神》裡,沒有好人壞人,正派反派,只有眾生。

醫藥公司的職責是維護自身利益;

警察的職責是執法;

藥販子只想賺錢;

而病人只想活命。

沒有誰是偉大的,也沒有人真正卑微,每個人都是社會這架大機器上的鏈條和零件,一邊獨善其身,一邊沉淪於時代的染缸。

2

世上最難治的,是窮病

《我不是藥神》,貫穿全片的是兩個字:藥和窮。

是大家本來就窮,所以吃不起藥,還是因為吃了藥,再厚的家底也扛不住?

全片最經典的一句話,是假藥販子張長林說的“世上只有一種病最難治,窮病”。

艾小羊:《我不是藥神》:生活很艱難,是拼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

最可怕的不是窮人吃不起藥,而是在大病面前,大家都是窮人。

藥神的原型,是幫病友買藥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陸勇。2002年陸勇患病的時候,是個企業家。他吃瑞士格列寧,每月四萬,很快就吃掉了近60萬,當年相當於一套大城市好房子的價格 。

電影裡,老年婦女對警察說,我生病三年,吃掉了家裡的房子,吃垮了全家,但我想活,不想死。

在我前後左右的觀眾開始抹眼淚的時候,她又加了一句:“你就能保證自己這輩子不得病?”

艾小羊:《我不是藥神》:生活很艱難,是拼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

這是一枚炸彈。相信電影院裡的每個人,此刻都被生命無常的不安全感緊緊抓住了。

因病致貧不是夢,正因如此,《我不是藥神》才能牽動所有人的神經,堪稱現實題材神作。

著名主持人竇文濤在鳳凰衛視工作18年,很少出去走穴。他可能就是大家說的那種精緻利己主義者,沒有大富大貴卻吃穿不愁,安於自己的小世界,不關心大世界的風起雲湧。

2013年,竇文濤母親中風,住進ICU,以一天幾千塊的速度劃賬單。人到中年的竇文濤第一次感到了經濟上強烈的不安全感,開始頻繁出去“掙點錢”。

那段時間,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這人生的艱難啊,你是很難想象的。”

3

拼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是個問題

2014年,北師大公益研究院對白血病患兒進行抽樣調查,400名受訪者中,醫保平均報銷金額為10.7萬元,最低1萬元,最高累計報銷75萬元,平均實際報銷比例為32.5%。

按現行醫保政策,患者自負比例平均在50%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實際報銷75萬元,患者家庭至少自費了75萬元。而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為25974元,75萬相當於30年不吃不喝。

《我不是藥神》,除了好的藝術作品本身帶來的感動和震憾,更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人究竟應該拼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

艾小羊:《我不是藥神》:生活很艱難,是拼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

  • 雖然賺了錢,也病不起,但不賺錢,更病不起。
  • 既然病不起,就好好養生吧,然而醫生說了,癌症是上帝的擲骰子游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疾病誘因,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能百分百防病。

無解嗎?是的。

正因為生命的個體渺小性,我們才必須寄希望於良好的組織和完善的制度。

好的現實題材電影,結局往往是灰色的。有光照進黑夜,白晝卻姍姍來遲。

韓國著名現實題材電影《熔爐》的結尾,檢察官被收買,壞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嚴懲。

艾小羊:《我不是藥神》:生活很艱難,是拼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

但電影播出後,法院重新啟動調查,涉事校長被重判。當局還出爐了著名的“熔爐法”,加強對殘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懲罰力度。

艾小羊:《我不是藥神》:生活很艱難,是拼命賺錢還是好好養生?

所謂“改變國家的電影”,反映的永遠是普通民眾最基礎的痛點:

那些弱者以及在變故面前,跌落為弱者的中產階級,如何面對自己艱難的人生?

當一個人走到絕路、處境艱難的時候,他能依靠的,除了提供便宜仿製藥的藥販子,還有誰?

如果有更好的依靠,人的第一選擇,還會不會是藥販?

一個血液病專科醫生說,他的病人在放棄治療前說的最多的話是:“我生病了,不能掙錢,還要花這麼多錢,治療週期又長,我用什麼來治療啊,老師。你說說,沒做貢獻,至少不能拖累家庭了。”

人性的複雜與人生的複雜,就是我們歷經千迴百轉,忽然發現一個人的力量、一個家庭的力量,渺小如螻蟻。

個體永遠需要更強大的支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熱愛生命,熱愛國家,期望世界和平的原因。

對於渺小的個體而言,看完《我不是藥神》,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1.掙錢再忙,也要早睡早起鍛鍊身體,千萬別等錢有了,人卻沒了;

2.心態再佛系,也要想辦法多掙點錢,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人生的艱難會擺在你面前。

關於本文

● 作者:艾小羊。複雜人生的解局人,品質生活的上癮者,專治各種不高興。代表作:《活成自己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