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誕生於絲路樞紐的犍陀羅文化

一座古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誕生於絲路樞紐的犍陀羅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張春海)6月28日,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博雅工作坊”第八工作間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巴基斯坦——犍陀羅佛教文化與中國新疆的佛寺”主題,進行了探討。

犍陀羅地區位於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該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熔爐之一,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臘文明等在這裡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獨特的犍陀羅文化。

白沙瓦是犍陀羅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古城之一。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嘉妹介紹,在歷史上,白沙瓦具有發達的交通、突出的政治地位。在通往印度次大陸和中亞的通道上,白沙瓦始終是南來北往的中心樞紐之一,成為文明碰撞的前沿、文化往來的驛站。今天,豐富的佛教遺蹟等都是白沙瓦歷史地位的見證。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段晴表示,犍陀羅文化的重要創造者是在我國古籍中被稱作“塞種”的斯基泰人,他們兼容了古希臘文化。在犍陀羅地區的一些文物中出現的圖案,可以找到古希臘文明、兩河流域文明等多種文明的因素。

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8世紀,犍陀羅地區佛教興盛。其中,塔克西拉的達摩拉吉卡塔寺、焦裡安佛寺,馬爾丹市的塔赫特巴希寺院遺址等,是該地區佛教建築遺蹟的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李肖多年在新疆從事考古工作,一直期望找到新疆佛教建築形制的來源。通過實地考察和比較研究,他認為,中國新疆塔里木盆地周緣地區的佛教寺院,在形制佈局特點方面受到了犍陀羅地區、中亞河中地區的影響,不過所受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新疆地區雖然緊鄰犍陀羅地區,但由於雪域高原的阻隔,使得歷史時期的文化交流並不順暢。特別是塔里木盆地北緣的佛教,傳入的時間要晚於犍陀羅地區和中亞河中地區數百年,塔里木盆地北緣的古代佛寺在建築藝術方面直接受犍陀羅地區影響的可能性要弱一些,而更多是受到中亞河中地區佛教建築藝術的薰陶。

李肖認為,對於新疆的佛教文化而言,本地文化因素和中原文化因素一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犍陀羅地區和中亞地區的佛教文化受到外來影響趨於衰亡的時候,新疆的佛教文化在東亞佛教文化的影響下,開始走上了一條獨具特色而且繁榮時間較長的發展之路。

與會學者還表示,中國學者進入犍陀羅地區開展實地的考察研究才剛剛開始。中國學者現有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方面,與犍陀羅文化本身的豐富程度還不匹配,有待與巴基斯坦學者深入合作,共同開展長期而系統的研究。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