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农业局聚焦山区产业精准 “土蜂”养殖助力扶贫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王晓艳)“理事长,我也想养 ‘土蜂’,帮我签一份协议。”在荆门市农业局组织的中蜂养殖技术培训会暨中蜂“111+121”合作模式签约仪式上,现场人头攒动,东宝区栗溪镇桑垭村等5个村60多户贫困户纷纷与栗溪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土蜂” 养殖,走上脱贫致富路。

荆门市是全国有名全省第一养蜂大市,山区农户历来有养中蜂(俗称“”土蜂”)的传统。 近年来,荆门市农业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山区产业扶贫工作上,瞄准小蜜蜂做大文章,走出一条产业模式创新的新路子。截止2018年6月,全市饲养中蜂3.2万群,“土蜂蜜”产量3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重点帮扶了48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中蜂养殖。

规划引领,下好模式创新先手棋。该局通过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组织开展对中蜂养殖重点乡镇的蜜源植物资源、中蜂资源、农户养殖现状、产业发展难点等进行调查摸底,及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到2020年全市发展中蜂养殖户3000户,饲养中蜂8万群,实现产值1.2亿元。创新发展产业模式,在全市主推“111+121”贫困户万元增收计划,即:1户贫困户由合作社帮助发展蜂群,饲养中蜂10群以上,实现年收益1万元;因身体、年龄等自身条件限制,无法饲养中蜂的贫困户,提供蜜源场地,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由合作社寄养中蜂20群以上,产生的收益按五五分成,实现贫困户年收益1万元。“111+121”模式还根据不同技术要求和蜜源分布,量身定制三种饲养技术规程, “土蜂蜜”产量提高20%,品质得到极大提升。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多渠道广泛争取扶贫资金和市级财政项目资金30万元,重点对发展中蜂养殖的贫困户进行帮扶。京山县向贫困户发放中蜂新式活框蜂箱2000多套,东宝区发放300多套,惠及120多户低收入农户。

科技先行,走好智慧扶贫兴蜂路,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推广。我们邀请中国养蜂学会、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福建农林大学、贵州省农科院、湖北省养蜂学会专家学者,省内外养蜂能手来荆对蜂农进行集中培训、现场教学和实地指导,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蜂农实操本领。组织我局养蜂专业技术骨干成立专家小组开展技术培训和进村入户现场指导,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服务30多场次,培训养殖户2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本(份)。开通网上信息技术交流服务平台,组建中蜂养殖技术交流群,将专家、教授、能手和农户连成一体,无地域无时段“点对点”、“面对面”进行技术帮扶和交流指导。校企对接,开展良种繁育。养蜂先养王,良种是关键。我们牵线搭桥,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联合开展本地良种蜂王选育项目研发,组建中蜂良种繁育场,攻克中蜂种性关,提高良种利用率。找准难点,打造扶贫孵化园。蜂源是基础,没有蜂群,发展养蜂就是空谈。针对这一难题,我局在三阳镇小阜村、栗溪镇桑垭村、栗溪镇插旗村布局,着重打造京山县绿源家庭农场、荆门市栗溪土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荆门市积善养蜂专业合作社三处扶贫孵化园,利用技术优势给农户繁殖蜂群、搜捕野生蜜蜂,带动农户350多户,新增蜂群5000群以上。

转型升级,谋好深度融合产业篇。一是能人示范带动。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发展中蜂养殖产业,组建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经营主体+中心示范户+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经营主体在技术、生产资料、质量把控、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四年来,培育中蜂养殖新型经营主体8家,以村为单位发展中心示范户50多户。二是强化品牌推介。连续举办7届蜜蜂文化节和2届5.20世界蜜蜂日活动,组织蜂业企业和蜂业合作社,参加全国蜂业博览会、农博会和“中国农谷”农产品展销会。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方式,进行品牌和产品的推介活动,拉动蜂产品消费内需,促进蜂产品品牌建设。天生源、新春、老笼王、祁蜂园等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拥有知名度和竞争力。“土蜂蜜”价格由40元/公斤攀升到100元/公斤。三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油菜花旅游节和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生态小镇、长寿文化村建设,积极拓展养蜂服务功能,挖掘养蜂生态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潜力,建设养蜂家庭农场观光景点,打造养蜂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新春蜜蜂科普馆、天生源蜜蜂博物馆、绿源家庭农场、志华家庭农场每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