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齋:漢傳佛像和藏傳佛像的異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價值

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中原地區,迄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自元代開始,中國佛像製作的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這一方面是出於皇帝個人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統治政策的影響。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治藏的重心是宗教籠絡政策,佛像是回贈西藏上層必不可少的固定禮品,這些彙集全國能工巧匠,經過數十道複雜工藝製成的皇室御製佛像,除了符合西藏佛像的標準外,還以雍容華貴的佛像樣式體現出大明皇家的氣派,再加上僅賞賜給前來朝貢的西藏各派宗教領袖,就更加珍貴,在當時就已經價值連城。

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在材質上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紙製的夾紵佛,其中則以金銅佛、石佛最受後人珍視。唐以前的石佛像藝術價值最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場上非常罕見。明清的金銅佛像就構成了今天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的主體。明代鑄造金銅佛像非常興盛。

漢傳佛像和藏傳佛像的異同

漢傳佛教自印度傳入,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融入中國傳統觀念,佛像形成一個體系,形象、姿態、服飾等均有一定儀軌(規範),佛、菩薩、羅漢等種類數量有限。我們在寺廟、石窟常見到的是屬於佛教顯宗的佛像,作為瞻仰、禮拜的對象。特點是:

1,佛像主從分明。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度量有明確規定,標準化較強。形象完整,表情和悅,儀態穩定,因此,各地佛像形象雷同。

2,佛像形象漢化。佛像清純端莊,神態安詳。為中國民眾喜聞樂見的形象,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如五百羅漢均參照國人形象塑造。

3,佛像帶有封建文明氣息。佛像莊嚴肅穆,服飾完整,瓔珞遮掩,很少像印度早期佛像那樣袒露身體。

4,佛像滲透儒家仁愛觀,造型體現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精神,得到中國民眾的信賴和接受。

藏傳佛教也是從印度傳入,曾受漢傳佛教的影響,但經過眾多教派的發展,佛像造型自成體系。和漢傳佛教比較,有很大的區別。

1,佛像類型多。藏傳佛教神靈體系龐大複雜。佛、菩薩、金剛、羅漢、天王、護法神等形象多達千餘種,寺廟中常見也有上百種。

2,佛像變化多。佛像的形象千奇百怪,都是佛的變化身,有“靜相”和“猛相”之分。猛相表情兇惡,面目猙獰,多手多足,牛頭馬面,手持法器和武器五花八門。表現了向魔障和異教徒進攻時的形象。

3,獨有雙身佛。俗稱歡喜佛。受印度佛教派影響,認為男女和合才能獲的宗教上的解脫。屬於密宗教派,是最艱深的修行階段。代表密宗修煉方法,男身代表智慧,女身代表禪定,只有定慧兼備,才能即身成佛。

4,女佛數量大。藏傳佛像中度母(女佛)的形象眾多且造型端莊清秀,以“聖教度母”為代表,是密宗信奉的佛母,據傳說,度母是觀音菩薩淚水所化。藏傳佛像中也有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等,但形象和漢傳佛像體系不完全相同。

概括地說: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源相同但流派不同,體現在佛及菩薩等的形象上亦復如是。

明朝時期的漢傳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較適中,身軀飽滿結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富有整體感。明嘉靖以後,特別是萬曆年間,漢地造像獨盛一時。這一時期的佛造像多頭大身長,體態豐臃,傳世品較多。明代鑄造的金銅佛像工藝精湛,造型比較優美。從造像的風格上來看,更加貼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濃厚。從造型佩飾上看,菩薩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著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飾貼體而輕柔,衣紋和衣飾的刻畫運用寫實手法,視覺效果非常逼真。

另外當時所有的佛像明朝以前體量都很小,20公分就算了不起了,但是明朝從建國開始比較樸素,後來大概幾十年以後,佛像做得都很大,因為明代經濟非常發達,明朝的時候沒有銅錢,銅錢很少,他是用白銀做流通的,因此,歷朝的舊銅、雜銅、銅錢都給煉了,可以做很多佛像,所以明代的佛像、銅佛像都很大,20、30公分都很正常,也間接說明當時國力強盛,因歷朝銅錢都缺,只有明朝不缺,所以明朝佛像都很大,一方面明朝時期朝廷對西藏重心是宗教籠絡政策,也要給西藏做佛像,賞給他們,所以這個東西嚴格說是藏傳佛教的東西,不是漢傳佛教的。

明代佛像特徵

  1. 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2. 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

  3. 菩薩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資婀娜,呈S型,瓔珞,配飾精密繁複。

  4. 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

  5. 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週對稱分佈,具典型時代特徵。

  6. 細部表現較充分,衣服邊緣刻細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 佛像的收藏和研究興於海外市場,2000年開始在國內啟動,佛像的收藏價值也不斷攀升,也因此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

  8.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宮廷造像的確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高度。但每個朝代佛像的造型風格都不同,佛像的鑄造技藝也有差別,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藝術高度,不能說哪個朝代的佛像就一定是最好的”。

  9. 仰覆蓮座,邊緣連珠紋一週,蓮瓣圓潤,底沿外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10. 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

  11. 衣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2. 甲衣及絆甲絲絛均較寫實生動,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點。

佛像的收藏和研究興於海外市場,2000年開始在國內啟動,佛像的收藏價值也不斷攀升,也因此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宮廷造像的確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高度。但每個朝代佛像的造型風格都不同,佛像的鑄造技藝也有差別,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藝術高度,不能說哪個朝代的佛像就一定是最好的”。

這些佛像(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等)不僅造型優美、形態各異,更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加之金光燦爛的外表、豐富神奇的宗教內涵,自然容易受到人們的青睞,價格更是日漸走俏。

另外,佛像所持法器、飾物的多少也直接影響了佛像的市場價值,因為這些均展示出了當時高超複雜的工藝。法器是指佛像手中持有的器物,包括寶瓶、寶珠、法輪、蓮花、楊枝、各種兵器等。這些都進一步推進了佛像的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