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三)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2

1943 年 1 月 15 日,大概是駐守再此的第 35 步兵團二營最愜意的日子,因為在他們數天後發動全面進攻之前,見到了幾位特殊的軍官。

四、舉手投降,繳槍不殺

這幾位特殊的軍官來到了海馬山北側的 44 高地附近,領頭的是來自美國第 14 軍軍部情報處的約翰·伯頓上尉(Capt. John M. Burden),其餘的軍官大部分是第 25 步兵師情報官(也就是 G-2),除了人員之外,他們還帶了一個巨大的揚聲器,來確保日本人能夠聽到和理解他們苦口婆心的勸告。由於要展開大規模的進攻,步兵在此時從前線撤回到紮營地,為炮兵騰出炮擊空間,以及做最後的調養。

本來伯頓上尉打算在當日下午 1600 時大展口才,但是由於海馬山和岐阜要塞的交界處發生了交火,於是演講的時間推遲到了當日 1715 時。他告訴日軍,如果日軍願意保命,放棄抵抗,就在當日晚上到來之前,派遣一位談判軍官到 44 高地進行友好交流,但由於下午的交火時間過長,要真的等到投降的日軍從戰壕裡出來,到達 44 高地,恐怕都已經天黑找不到北了。無奈之下,伯頓上尉又補充說明:若日軍真的想投降,那就在 1 月 16 日白天的時候表現他們的誠意。

這一覺估計是第 35 步兵團二營睡得最好的一覺。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三)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2

第 14 軍軍部的情報人員約翰·伯頓上尉(Capt. John M. Burden)正在 1 月 15 日下午於 44 高地附近拿麥克風向日軍岐阜要塞守軍勸降,旁邊輔佐的是師部的 G-2 軍官斯圖爾特·克勞福德中校(Lt. Col. Stuart F. Crawford),勸降沒有效果。

1 月 16 日一早 0600 時,伯頓上尉早已洗漱完畢,開始了喊話。兩個小時過去後,日軍那邊沒有任何回應。伯頓上尉於是將勸降變成了警告:如果日軍士兵聽信他們長官禁止投降和撤退的命令,那麼幾天後將會被徹底消滅。之後,便有 5 名日軍作出了回應。他們聲稱自己和同伴雖然身體虛弱,但是他們害怕一旦他們離開掩體,會被美國人當成靶子。面對日軍含糊曖昧的回覆,伯頓上尉決定再做做思想工作。

1 月 17 日早晨,伯頓上尉轉移到 G 連駐守的防線繼續喊話。他警告日軍,在不久的未來,會有大範圍的炮擊到達岐阜要塞,並且他規勸日軍趕緊跑路撤離。但日方卻並沒有什麼反應,他們也許認為要麼效忠天皇,要麼再多活一會兒,等炮擊結束後,如果還活著,再拉幾個美軍士兵墊背也值,因此並沒有成規模地做出回應。伯頓上尉發現自己的喊話沒有得到回覆,就跑到了更近的 27 高地重新指導日軍的思想路線。不巧的是,突然到來的暴雨帶來了淅瀝的雨聲,擴音器的音量被雨聲遮蓋了,只有幾名日軍作出了回應:他們不想出來,因為疾病、飢餓和舊傷讓他們只能原地不動,連走出來的力量都沒了。不論這是否是拒絕投降的理由,總之,美軍的宣傳戰還是失敗了。

之後的喊話一直進行著,但日軍的抵抗幾乎沒有終止。

五、醞釀彈雨

在伯頓上尉進行勸降的時候,炮兵單位卻一直在抓緊部署。由於先前的作戰經驗告訴美軍指揮官,不論是 60mm 口徑還是 81mm 口徑的迫擊炮,基本無法對日軍的碉堡和士氣造成任何可見的影響,而且迫擊炮的數量也無法全面覆蓋整個岐阜要塞的面積,因此未來的全面進攻將會由 105mm 的 M2 榴彈炮和 155mm 的 M1 榴彈炮擔任主角。在第 25 步兵師開始向西全面進攻奔騰小馬山、海馬山和岐阜要塞的時候,師部下轄的第 64 野戰炮兵營就曾經向岐阜要塞打過幾炮,但並沒有和步兵協同。更多的時候,他們要完成許多零碎的任務,如支援第 27 步兵團進攻奔騰小馬山、對日軍的炮兵進行反擊以及騷擾一下第 17 軍的指揮部科肯布納村。

1 月 10 日,第 25 步兵師下轄的第 64 野戰炮兵營移動到了 34 高地附近的某處懸崖頂端。此處大約是岐阜要塞的東北方 1.8 公里(2,000 碼)處,並且因為日軍的炮兵和空中力量幾乎為零,使得該處陣地是最接近岐阜要塞且安全可靠的炮擊地點(因為日軍步兵無法從懸崖處襲擊,山本一木的特戰隊另當別論)。雖然美軍當時並沒有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完整準確的地圖,且關於岐阜要塞的地形情況和叢林分佈更沒有概念,但是由於美軍步兵已經將日軍全面包圍,因此此舉反倒是幫助炮兵減小了炮擊的面積範圍,提高了精準度。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三)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2

1943 年 1 月 15 日,一名美軍傷員在戰友的護送下,從奧斯登山附近的前線撤回後方醫院治療。由於奧斯登山附近叢林密佈,美軍只能用砍刀砍出運送傷員和補給的線路,面對嚴密的叢林所導致的定向困難,炮兵觀察員和偵察兵很難獲得日方防禦準確的位置信息。

因為第 64 野戰炮兵營佔據了得天獨厚的炮擊地點,不僅離運送彈藥補給的“賴特之路”非常接近,且能方便觀察著彈的具體情況,所以該處就被指定為進攻岐阜要塞所有炮兵部隊的射擊指揮中心,所有的電話線從該處,直接連接到其它炮兵部隊的通信處。參與此次炮擊岐阜要塞任務的還有第 25 步兵師下轄的第 8 野戰炮兵營(裝備 105mm M2)、第 89 野戰炮兵營(裝備 105mm M2)、第 90 野戰炮兵營(裝備 155mm M1)和“美國師”下轄的第 221 野戰炮兵營(裝備 155mm M1),所有火炮加起來達到了 49 門(John Miller Jr. 認為應該是 25 門 105mm M2 + 24 門 155mm M1 這樣的組合,但 Richard Frank 認為是 37 門 105mm M2 + 12 門 155mm M1 這樣的組合。馬利更相信 Richard Frank 的觀點,因為當時每個炮兵營有四個炮兵連,共裝備 12 門火炮,Richard Frank 的數據更像是以上規模的組合)。第 221 野戰炮兵營因為不屬於第 25 步兵師,因此該營的聯絡官專門跑到第 25 步兵師師部的炮兵指揮所聽取從第 64 野戰炮兵營傳來的數據,然後再和所屬營部報告數據。

1 月 17 日,在部署了一週的炮兵之後,炮擊即將拉開帷幕。然而,伯頓上尉孜孜不倦地口頭教導似乎拖延了炮擊的時間。在等待文明教導的時候,正是步兵從戰線上回撤的機會。因為當時的 155mm M1 榴彈炮的最大仰角不超過 45 度,如果採用高角度射擊的話,依靠當時的射表,該型榴彈炮的最近炮擊距離卻是 2800 碼(大約 2.5 公里),因此為了準確地給予岐阜要塞火力打擊,155mm M1 榴彈炮只能減小仰角,幾乎讓炮彈掠過 31 高地的表面到達岐阜要塞的位置,這一定意義上增大了誤傷友軍的概率。所以,在伯頓上尉語重心長地施展臺詞功底的時候,步兵必須從原先的戰線上撤下。事實上,除了只有小規模的炮兵觀察員部署到前線外,第 35 步兵團二營的大部分步兵在當日中午 1130 時陸續地向後撤離 300 碼(270 米),31 高地是二營主力進攻的起始位置,但考慮到友軍傷亡,則不得不後撤 250 碼(225 米),因為在誤差範圍內,一定會有炮彈擊中 31 高地。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三)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2

第 35 步兵團的部隊正在山上紮營休息,1943 年 1 月的戰鬥因為炮兵支援的能力有限,而使得步兵遭受到日軍碉堡持續的射擊後顯得略帶疲態。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三)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2

由於“賴特之路”運送補給仍然不太方便,在 1 月 15 日伯頓上尉喊話之時,步兵則稍作休息,使用頭盔和纏繞在一起的木條,共同做些“烹飪”,改善伙食條件。由於日軍炮兵和航空兵在該島已經幾乎消失殆盡,日軍狙擊手的射程夠不到高地附近的美軍士兵,所以生火引起的煙霧並不會對美軍產生致命威脅,他們倒是享受著難得的輕鬆日子。

當日中午 1200 時,伯頓上尉終於說完了。各炮兵單位開始校正諸元,並進行試射。不幸的是,在試射的時候,42 高地駐守的友軍部隊多次喊停。他們認為炮兵的炮彈會擊中自己的陣地附近,於是炮兵單位為了絕對的安全,且消耗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對 49 門火炮中的每門炮單獨進行校正。

下午 1430 時,炮擊開始了。49 門火炮在前線觀察員的校正下,進行效力射(非粗糙的火力覆蓋)。在接下來的一個班小時中,美軍 5 個野戰炮兵營向 30m x 30m 的面積內,投送了 1700 餘枚炮彈,同時第 35 步兵團二營的迫擊炮對榴彈炮覆蓋不到的區域進行填充。從此戰後美軍俘虜的日軍殘兵的回饋來看,此次炮擊由於火力密集,即使美軍不知道每個碉堡的詳細地點,但日軍基本都得了彈震症,士氣受到了些許影響。但有人認為,如果伯頓上尉和炮兵之間的時間沒有衝突的話,炮擊的效果和伯頓上尉的勸降水平才能完全發揮出來,而事實卻是兩邊都打了折扣。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三)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2

伯頓上尉仍然盡職盡責地向日軍守軍勸降,此舉直接導致了炮兵試射、校準和炮擊的時間延後,間接減輕了日軍步兵在受到炮擊之後的精神崩潰(因為步兵不得不選擇在第二天進攻,日軍獲得了喘息時間)

六、全線推進

下午 1630 時,第 35 步兵團二營的部隊重新回到了原先的防線,但是由於黃昏即將到來,黑暗會大幅降低步兵和炮兵的作戰效率,況且他們對於日軍每個碉堡的位置和數量都沒完全摸頭,麥克盧爾叫停了夜間的突擊。步兵部隊只能在第二天早上進行進攻。

麥克盧爾此時一定是大發雷霆,炮兵的延遲炮擊似乎全是因為師部派遣的伯頓上尉(及其同伴組成的)勸降隊伍造成的。他本人對此不屑一顧,而且因為炮兵延遲炮擊,步兵固守不動而造成的日軍在炮擊後的神志恢復而大感不滿。對此,第 25 步兵師的指揮官科林斯少將卻持反對觀點,他認為有必要趁此機會,多抓俘虜來了解日軍的情報。事實上,在此戰後美軍俘虜的 248 名戰俘之中,至少有 118 名是來自第 124 步兵聯隊和第 228 步兵聯隊,因此似乎伯頓上尉的做法並不是那麼一無是處。

但師部的命令,作為團長的麥克盧爾上校無法違背,只能嚥下苦水。在日軍神志恢復之後的 1 月 18 日,進攻全面開始了。不僅第 35 步兵團二營的部隊參與了進攻,“美國師”下轄的第 182 步兵團三營的 I 連也加入了突擊隊伍。I 連率先從 42 高地向南挺進 450 碼(400 米),與 G 連的某排進行會合,後者當時正從岐阜要塞南部的 27 高地向西北方向突破,兩者外加緊跟在 I 連後面的第 35 步兵團二營 E 連共同組成了西翼的打擊力量(由於 E 連因為 27 高地西北方向過於嶙峋,一個連的兵力無法正面部署,於是便繞道到達了 42 高地)。他們在日軍反應過來之前,至少摧毀了 3 個機槍碉堡,擊斃日軍 7 人,G 連的某排在告訴觀察員座標後,也憑藉 81mm 迫擊炮敲掉了 1 個碉堡。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三)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2

1943 年 1 月 18 日 ~ 19 日,美方各部隊的部署情況和態勢變化。此時第 35 步兵團的反坦克連作為步兵,守護者岐阜要塞防禦最嚴密的東翼,而二營的 E 連、第 182 步兵團三營的 I 連和從 27 高地奔襲而來的 G 連一個排,組成了率先撕開防禦缺口的西翼突擊力量。岐阜要塞除了被美軍稱為 GIFU Strong Point 外,在戰士們的日記中似乎“岐阜口袋”(GIFU Pocket)這樣的稱呼要更為順口。

餘下的戰鬥對美軍來說將會愈加容易一些,至少在心理層面,不僅有了友軍恐怖的榴彈炮支援,還迎來了他們期待已久的 37mm 反坦克炮和從陸戰隊借來的坦克。這些武器的加入,使得日軍的機槍碉堡開始逐漸失去它們的優勢。

“如需轉載,請登錄快版權官網獲取正版授權”

1)Stanley Coleman Jersey 著,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年出版, ISBN 1-58544-616-5

2)Gordon L. Rottman 著,Japanese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South Pacific and New Guinea, 1942–43. Osprey 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ISBN 1-84176-870-7

3)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網站

4)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

5)John Miller Jr. 著,Guadalcanal: The First Offensive,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5 年收錄,CMH Pub 5-3

6)Henry I. Shaw 著,First Offensive: The Marine Campaign For Guadalcanal,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中心 1992 年出版

7)John B. George 著,Shots Fired In Anger: A rifleman's view of the war in the Pacific, 1942–1945, including the campaign on Guadalcanal and fighting with Merrill's Marauders in the jungles of Burma(這書名老長老長了)美國全國步槍協會 1981 年出版, ISBN 0-935998-42-X

8)Samuel B. Griffith 著,The Battle for Guadalcan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年出版,ISBN 0-252-0689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