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除了電影,還有仿製藥背後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除了電影,還有仿製藥背後的故事

“2018,國產良心神劇!”

“看完,內牛滿面!”

“邊看邊哭,哽咽聲一片……”

沒錯,你知道我說的就是神劇——

《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除了電影,還有仿製藥背後的故事

想了解電影的可以看下面的解說,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仿製藥。

由徐崢主演、甯浩監製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正式上映。

這部現實主義電影取材於2015年的真實事件——陸勇事件。

在公映前的點映式中,影片口碑爆棚。

新時代的現實題材升溫

出於情節需要,《我不是藥神》點綴了不少印度元素,

這讓人聯想到近年來在中國頻受好評的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

都直擊現實矛盾,充滿現實關懷。

這幾部電影都是我看完比較推薦的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指出,一個時代的電影必然帶著一個時代的烙印,好的電影從來都不迴避現實,在人民對高質量文化產品需求日益強烈的今天,

現實主義題材更能引發主流觀眾的共鳴。

這部電影不少觀眾表示,《我不是藥神》講述的不僅是現實,

更反映出人性的光與熱,記錄了時代的進步。

我不是藥神,除了電影,還有仿製藥背後的故事

陸勇

陸勇是江蘇無錫一家針織品出口企業的老闆。

2002年,陸勇被檢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醫生推薦他服用瑞士諾華公司生產的名為“格列衛”的抗癌藥。

服用這種藥品,可以穩定病情、正常生活,但需不間斷服用。

這種藥品的售價是2.35萬元一盒,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每個月需要服用一盒。

2004年6月,陸勇偶然瞭解到印度也生產類似“格列衛”的抗癌藥,藥效幾乎相同,但一盒僅售4000元。

貌似他發現了什麼

我不是藥神,除了電影,還有仿製藥背後的故事

我不是藥神,除了電影,還有仿製藥背後的故事

就這樣他通過qq群和其他不同的渠道,開始了拯救其他患者的生命之旅

2013年11月23日,陸勇被湖南沅江市公安局逮捕,

2014年3月19日執行取保候審。

2014年7月,沅江市檢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對陸勇提起公訴,隨後陸勇取保候審。

2015年1月10日晚,陸勇在機場再次被警方控制。

而後,檢察院向沅江市人民法院撤回起訴,認為其行為不構成犯罪。

在他被捕的期間引發了諸多對於高價“救命藥”與因病致貧的討論,

“藥俠”的標籤被附著在陸勇身上,他一度被慢粒白血病病友視為救命恩人。

他通過他的行為拯救了無數人,有人說這是不理智的,

也有人說這是見義勇為的,但你真的瞭解他嗎?

在社會、道德、倫理上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我不是藥神,除了電影,還有仿製藥背後的故事

確實,隨著製藥和醫療技術的發展,艾滋病早就不是絕症了,

但由於治療費用過高,窮人得病了買不起藥,做不起治療,只能等死的問題。

比如抗慢粒白血病的特效藥“格列衛”,在中國的售價是一盒23500元,

一般只能吃一個月,還有比如和乳腺癌治療相關的PARP抑制劑,

病人負擔它需要每個月支付超過1萬美元的天價費用。

如果是你,你又會怎麼做?

我不說其實大家都明白,國內的醫療。。。。。

陸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自己並沒有犯罪,也不是“藥俠”,

他只是一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

我不是藥神,除了電影,還有仿製藥背後的故事

我們又來回到電影中

這部電影無形中揭露了也批判式的反應出了社會的現狀。

這部電影中,究竟誰有錯?

電影中最後一句“生命無價”,這根本就是一句邏輯上徹底矛盾的話

如果“生命無價”,那麼救命藥賣多高的價錢都是“物有所值”的。

可如果“生命無價”,那麼為了救人一命,藥價就應該是最低收入者可承受的。

有人試圖解決這個矛盾,呼籲藥企分區域定價,歐美髮達按市場需求定價,不發達地區按生產成本定價——也就是讓富人為窮人承擔鉅額藥品研發費用。

可富人不是傻子,同樣的藥,憑什麼要我出高價?

也有人認為這些藥的研發費用應該由政府承擔,

這其實是讓富國的人民為窮國的人民承擔鉅額藥品研發費用,還是換湯不換藥。

兜了那麼多圈子,我們就是不想承認一個早已存在的現實:

生命也許無價,但“生命權”是有價的。

電影裡有一句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是治不好的,窮病。”

本文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無論你多有錢,總有一個你開不起的價碼。

在最可怕的疾病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窮人,疾病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

每一個因為有錢而倖存的富人,或為一絲生機而拼命活著的窮人,

都被一個看不見的命運之繩,緊緊地拴在一起。

我不是藥神,除了電影,還有仿製藥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