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淄博为什么叫淄博?有人说,这还不简单,是淄川和博山的合称。

那么,淄川的“淄”又是怎么来的?有人说,那是因淄河而得名。

那么我问了,淄河的“淄”又是怎么来的?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淄,从《说文解字》到《现代汉语》,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现代汉语》只说它是一条河。那么,“淄”是什么意思呢?

淄,济也。

济,齐也。

齐的甲骨文写法是“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金文写法是“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淄博火车站广场上的雕塑就是这个“齐”字,金文写法。有人说这是三个箭头,有人说是三个麦穗。不管是箭头还是麦穗,都是整齐的,这是齐字的本义。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我认为这三个不是麦穗。因为麦子是五六千年前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培育的,三四千年前传到中国新疆和云南地区,从新疆、云南再传到山东地区,还需要漫长的岁月。

而齐在商朝就出现了,并不是姜子牙封到齐地才有的齐。就是说在姜子牙封齐以前就有了齐。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商时,华夏民族炎帝的一支后裔,通过不断征战,势力扩张到今天淄博地区,它的周围生活的是东夷人。这个部落姜姓,也就是和后来的姜子牙是一个姓,姜子牙是炎帝48世孙(亦说45世),姜姓部落在淄博地区建立了一个方国——齐。齐,诞生了,历史上称这个齐为“商齐”。这时候,生活在山东的齐人还不知道麦子为何物。

那么这三个整齐的“箭头”是什么呢?

是稷。

稷是华夏民族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培育的作物,一直伴随着华夏民族征战迁徙,它最早培育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种耐旱的作物,后来传播到关中地区,再后来随着华夏先人的征战出了潼关,传播到崤山以东。稷的作用非常重要,于是有了“国家社稷”一词。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唐韵》:“子力切。”写得很明白,也发“zi”音。

神奇不神奇?齐、济、淄、稷在古代发音是一样的,都发“zi”音,正是淄博的“淄”音。也就是说,齐、济、稷三字在蒙元以后发生了音变,淄博的“淄”还保留了古音。

二是从汉字结构演变方面来印证。

我们看“济”字的写法,就是“齐”加了“氵”。而“齐”的写法是“”,三支植物的穗子。

我们再看“淄”的写法。左为是“氵”,右边是“田”字上有“巛”。这很明显,是田地里长出东西了。长出什么呢?正是前面说的,华夏民族特别培育的“稷”,而稷的穗子是弯曲的,麦穗是直指天的,三个弯曲的“巛”,正是表示稷穗。

写到这里,可以得出结论:“淄”和“济”互为通假,“淄”就是“济”,“济”就是“淄”,二者发音是一样的,都发“zi”音,写法也一样,只是“淄”下面多了个“田”。淄博的“淄”保留了“济”的古音。

再说一点,齐国有“稷下学宫”,就是在稷门下办的学府。这个很厉害,其意义我认为还没充分挖掘出来,这放在整个世界史上、人类史上都是很牛逼的一件事。为什么叫“稷门”呢?稷门就是都城的西门,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稷田,如果是一片麦子,应该叫“麦门”或“麦下学宫”才对。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我这理论的正确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今日大淄博

「观点」“淄”字如何而来~原来大淄博·如此高大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