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噓!老杭州才知道的電影拍攝基地即將消失

浙江電影製片廠,坐落在杭州城西教工路沿線,教工路的西面,一條叫“影業路”的小巷裡。

巷子本來就窄,加上路兩邊的佔道經營、佔道堆物、車輛亂停,前幾年這裡不僅是全杭州最擁堵的路,還是讓城管部門頭疼不已的髒亂差地帶。早些年,平均每三天,就有老百姓來投訴種種問題。

不過,這條煙火氣極重的小巷,卻曾經是不少文藝青年來打卡的地方,因為裡面有一個浙江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浙影廠),“影業路”因此得名。

從1958年浙影廠建廠,這裡曾是浙江電影拍攝的中心,也一度見證浙江電影創作的豐碩成果。

老杭州知道

影業路有個“拍電影的地方”

再往裡走約100米,就看到前面有一大片拆遷工地。

這裡就是影業路2號,浙影廠舊址所在。一塊“杭州電影拍攝基地”的招牌前,已經圍起了鐵欄杆,豎著“危房注意安全禁止入內”的警示牌。

據1996年12月出版的《浙江省電影志》記載,浙影廠1959年12月選址在文二街西南側開建,1960年夏天建成,有辦公樓、錄音棚,洗印、剪輯、美工、字幕、放映等生產車間,1979年又興建了一個710平方米的攝影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批廠房的制式都是學蘇聯的,牆很厚,窗戶玻璃有兩層,又隔音又保暖。

保安大叔說,就他所知,這裡拆了有一段時間了,最老的廠房,還有後來加建的攝影棚和行政樓,都已經拆光了。

老影迷知道

“浙影廠”《胭脂》當年很紅

說起“浙影廠”,不少資深影迷都會提到該廠出品的一部電影——《胭脂》。

1980年的《胭脂》以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載入中國電影史冊。

《胭脂》1980年12月起在國內外發行,共印製發行拷貝276個,是當年最受中國老百姓喜愛的電影之一。

這部電影捧紅了朱碧雲、薛淑傑等一批浙江籍演員,也讓浙影廠名聲大振。

當年十八九歲的杭州姑娘朱碧雲,憑藉“胭脂”一角一炮走紅,成為不少電影雜誌的封面女郎。朱碧雲後來赴海外發展,已多年未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但很多老影迷只要說起“胭脂”,都會讚歎這個杭州姑娘漂亮“粉面含春,爛漫如花”,胭脂一角把少女的嬌羞嗔痴全演活了。

而這部根據越劇改編的電影《胭脂》,還是浙影廠和香港長城電影製片公司合作拍攝的,在與香港電影人合作方面開了行業先河。

“那個時候,從上到下都鉚足了勁,要出一部精品。我們演員在浙影廠的演員宿舍住了好幾個月,每天一空下來,就對臺詞,討論劇本。到了現場拍攝時,根本都不帶劇本的,臺詞都刻在腦子裡了,非常用功。”

拍攝中,印象特別深刻的還有服裝化妝。“因為是和香港電影人一起合作的,我記得當時角色服裝的面料都特別講究,化妝也很精緻,所以拍出來特別美,觀眾很喜歡。”

薛淑傑表示,《胭脂》也是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她也因為這部電影走紅,從此走上了影視表演之路。

老電影人知道

“浙影廠”一度走在省辦廠前列

《胭脂》之後,尤其是在上世紀80年代,浙影廠出了不少作品,走在全國的省辦電影製片廠前列。

在《浙江省電影志》記載中,浙影廠拍攝的《心靈的火花》1982年上映,講述的是某工讀學校老師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故事,還請來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李雙江各擔當獨唱,全國發行224個拷貝,引起較大社會反響。

1982年出品了彩色越劇戲曲片《花燭淚》,受到戲迷和影迷們的歡迎。

上世紀80年代,浙影廠還拍攝了《何處不風流》《夜明珠》《奢香夫人》《荒島槍聲》《抬花轎》《唐伯虎》《風流女探》等影片,產量不小。

1986年,浙影廠拍攝了根據張思聰話劇《光明行》改編的,由張思聰和胡月偉聯合編劇的電影《何處不風流》。

《何處不風流》講述的是知青回城創業的故事,十分貼近當時的時代脈搏。該片後來榮獲廣電總局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百部優秀故事片。

1988年,胡月偉主導在浙影廠《風流女探》劇組試行責任承包制,創造了不小的經濟效益。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產業步入低谷,不過浙影廠依舊有不少作品獲獎。其中,《假女真情》《信訪辦主任》獲國家電影“華表獎”,電影《周恩來——偉大的朋友》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

不過,此後由於政策、經濟等各方面的限制,浙影廠慢慢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去,浙影廠的人,也分散到電影的各個環節單位,有些當導演,有些當製片,只有當老廠房快要完全消失的時候,他們才從電影行業的各個角落裡閃現出來,懷念那段青春激昂的歲月。

感謝影視編導、杭州電影圖書館天明對本報道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