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爲所謂「高價茶」埋單?

理性的消費者懂得衡量一款茶品價格與價值的對等關係,而決不會為華而不實的包裝、空洞的所謂“品牌溢價”埋單。

消費心理真是個奇怪的東西:高價買回的茶,自然會在茶湯中尋找各種“值得”的理由;廉價買回的茶,有意無意總在挑剔各種毛病。這正是一些廠商在產品質量並無根本性提升的前提下,有意制定高昂價格的原動力。

最近普洱茶行業比較流行的說辭,諸如“貴的東西除了貴,沒別的缺點。便宜的東西除了便宜,沒別的優點”、“如果廉價能佔領市場,奧拓早就乾死奧迪了”等等,乍一看很雞血,其實是偷換概念抖機靈,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以老班章為例,今春“茶王樹”叫價68萬元/公斤,同一個寨子的古樹茶叫價1萬元/公斤,能說“茶王樹”的品質就一定優於老班章其它茶樹數十倍嗎?

該不該為所謂“高價茶”埋單?

比奧迪廉價且運營狀況良好的品牌多了去了,為什麼非要拿奧拓說事?兩者定位不同,實力差異巨大,根本不具備可比性好嘛。

廉價確實能佔領市場,比如在袋泡茶領域所向無敵的立頓。貴的東西未必沒有別的缺點,比如種種索然無味的“天價茶”。

理性的消費者懂得衡量一款茶品價格與價值的對等關係,而決不會為華而不實的包裝、空洞的所謂“品牌溢價”埋單。

只有經過充分競爭,茶品價格才會無限接近自身價值,這是市場規律,也是謀求暴利廠商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問題是僅僅以高價作為標榜,而品質並無過人之處,這不明擺著把消費者當冤大頭了?比起低價低質,價高質劣要可惡得多了。

只有價格接近價值的“高性價比”茶品,才是每一位理性消費者的首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