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值不值得推广,十年了,有未来吗

BIM这个东西喊了有十年了吧?广联达也在做,很多公司也在做,做了又怎样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是黯然神伤,可能很多BIM从业者也有这样的疑虑,很多人吐槽BIM中看不中用,BIM是马后炮,BIM设计周期远长于传统的二维设计,增加了成本,增加了工作量等很多负面的思潮。

BIM值不值得推广,十年了,有未来吗

顺势而为

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不用担心的。雷军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会飞起来。只要是趋势,将来一定会普及开来的,在二十年前,人们说只有有钱人才用的起电脑,十年前,人们说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智能手机,现在有人说只有大项目才用得起BIM,然而,只要趋势到了,一切自然就有了。

那么怎么确定BIM是不是趋势呢?这个要看是否能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对于BIM来说,当然是解决了建设方的建设管理问题,为了解决建设方这个金主的问题,建立了监理制度,建立了很多造价咨询公司,还成就了造价软件商的几大巨头,技术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惠及大众,BIM也同样是要让建筑行业降低准入门槛,让普通大众也能看懂建筑模型,看懂BIM图纸,让建设方在设计完成之后就能知道这个设计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避免双方出现理解偏差。

其次,看高层、看国外、看媒体这些人对BIM的态度。这一方面不必多说,国家层面的BIM政策一个又一个的出台,国外的BIM行业也发展迅猛,媒体的宣传更是铺天盖地,BIM技术更是多次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BIM、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综合管廊、绿色建筑也是国家大力发展的重点。

BIM值不值得推广,十年了,有未来吗

央视的BIM宣传

最后,看成功案例。下图是国外的某机电专业的BIM设计,图纸中从设计说明到平面图、系统图都是通过BIM出的图,对于用BIM出设计图来讲,最大的阻力应该是一套设计院的标准图快,或者说一套标准的族库,如果这样的一套族库建立起来了,设计师是放一个二维的块的工程量与放一个三维的设备模型,工作量又能大多少呢?顶多就是平面位置确定之后,再设置个标高值,仅此而已,有人觉得一个标高值的增加在一个项目里也是一个大的工作量啊,但是,设计的初衷不正是要把设计师的想法准确、直观的表达出来吗?

BIM值不值得推广,十年了,有未来吗

在古代,皇帝是最大的甲方,建筑的专业知识跟现在的开发商甲方肯定是不能比的,如何跟皇帝沟通自己的设计意图呢?(当然明朝的朱由校除外,为了重修三大殿,自己操刀当木匠,这样的皇帝也是伤不起啊,现在设计师的木匠精神,噢,错了,是工匠精神哪去了!)那些给皇家做建筑设计的设计师们,给皇帝看他们的设计成果时,就给皇帝翻个木头做的三维模型,每个构件上贴个标签,说明构件的参数,这些模型还可以拆开,第三人视角看模型内部,我惊呼,这些功能这用现代的话讲,不就是BIM吗!把烫样模型的构件,放大比例去加工,再运到现场来,这不就是装配式吗!现在这些设计师天天唱衰BIM的,都是因为不会翻模,还嫌甲方工期紧、费用少,让他们生在古代,敢在皇帝这个“甲方”面前说半个不字,直接给你拉到午门外面去了。

BIM值不值得推广,十年了,有未来吗

圆明园勤政殿烫样

BIM值不值得推广,十年了,有未来吗

黄帖,注明了建筑名称,尺寸以及工程做法

BIM值不值得推广,十年了,有未来吗

烫样剖面

那为什么中国的BIM这么久了还没有什么结果呢?

其实,每一次的技术革命也不是十年八年完成的事,以电力革命为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人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1879年10月21日美国人爱迪生才发明了电灯,以及后续的各种电器的发明,让电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当这些场景无处不在时,我们发现原来这是一次革命啊!中国的电气化,各种家电普及距离电气革命相差一百年多年。

BIM也是一样,中国的BIM发展也不要看十年二十年,看五十年之后,BIM的应用普及需要各种应用场景的完善,各种应用终端的发明,各种人才的培养,各种配套软硬件的完善,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是一个迭代更替的过程,要打持久战。

大家对BIM的未来什么想法呢?赶快在评论写上自己的想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