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如何訓練調鋒?捻管等技巧?

練字時如何調鋒?何時用腕?何時用指?何時捻管?

當你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就註定你練字不會練成江湖體,老幹體。

但是當你問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也證明了你還不會臨帖,還不會讀帖,不會看帖進行思考。

調鋒捻管等等如何訓練呢?

其實只不過是動作而已,多練幾次自然熟悉,但是最重要的問題是“何時用,怎麼用”並不是如何訓練。

手部動作,即使細微,有幾天就足矣掌握,但是掌握了就會用嗎?這個一定要思考好。古人寫字之所以經典,是應為每個用筆的變化都非常巧妙,雖出無意,卻也是有意積累之精華。

捻管調鋒,其實是不需要訓練的,只需要仔細臨帖自然掌握。

因為每個動作都在帖中,如何用,何時用,都是有一些規律的。

這也就是為何一直在強調“臨帖”,也是為何“形像”只是臨帖的基礎。

有些人學書不臨帖,以為自己練也可以成為大書法家。有些人則以為臨帖必須和原貼一模一樣才叫臨帖。

如果臨帖臨到調鋒節奏一致,提按節奏一致,方圓一致,氣息一致,即使不像原貼,也有原帖的神韻。

這些訓練,只有在有意識的臨帖才會學到,當你還只在乎臨帖的形的時候,是體會不到寫字過程中筆鋒的變化,筆勢的變化的。

當然,形似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需要先掌握。但是這個階段絕不是最高,到必要時候該邁出去就要邁出去。

網友提問:如何訓練調鋒?捻管等技巧?

這張圖比較亂,可以看出“紅”“黃”線的變化規律的,這就是中鋒側鋒的變化,雖然用這兩個顏色的線描述的並不精確,這是一個大概的變化。但是足以看出用鋒是在不斷調整的。

就這種調整筆鋒的動作,如何做專業訓練呢?無外乎一個字一個字一筆一筆扣細節臨了,但是有什麼用呢?不如仔細臨好每一個字,因為每個字裡都有不一樣的變化,只有大體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需要去仔細臨帖,只要臨多了,臨的到位,自然就會用出來。

即使當自己在創作時,這些用筆調鋒的動作,也就無意識用出來。

初學,尤其自學的人,一定是先掌握調鋒,才知道什麼叫調鋒,如何調鋒。

所以很多初級書法教學,都先強調要藏鋒露鋒,中鋒側鋒,調鋒等詞語,在我看來就是瞎扯淡。因為接受這些概念,只會讓學者變得越來越迷糊。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演示毛筆的運行規律,等他們掌握一些運行規律之後,告訴他們這是調鋒,藏鋒露鋒,中鋒,這樣記憶深刻,自己也馬上就能掌握。

網友提問:如何訓練調鋒?捻管等技巧?

一般科班或者高考班培訓速成教育,都是先學毛筆的運行規律,然後在灌輸這些概念。

如果一個人在你初學時就一直嗶嗶著“一定要中鋒運筆”“一定要逆鋒入紙”,可能他自己理解什麼意思,但是對於一個初學書法的人,迷迷糊糊聽不懂。

我記得我初學時,常用的那些“逆入著紙,藏鋒,露鋒,抗肩,內圓外方等等”詞,都是似懂非懂。

就連什麼是“鋒”,還花了一年時間去理解,原來筆鋒往小了說是筆尖,往大了說就是整個毛筆的毛的部分。

網友提問:如何訓練調鋒?捻管等技巧?

調鋒,在筆畫中是通過轉折來調的,比如“深”的禿寶蓋,藍色部分是由側起筆,折一下,出方角,然後提筆這個過程就是中鋒了。

等到紅色轉的部分,按下筆鋒,轉個彎,是圓的,撇出來是就是中側並用。

我這麼說肯定會迷糊,那是因為還沒練,練多了,其中用筆的變化就知曉了,給你一個字你就知道如何運筆寫出來,這就夠了。

比如“深”下“木”,豎還是中鋒,但是斷開之後兩點就是側起筆,中行筆,側轉,然後連下一個字。

這其中的鋒的變化,是通過運筆中控制的,在結構內的調鋒,非筆畫內的調鋒,是通過提按連斷完成的。

當然,千言萬語的嗶嗶,也只能對一小部分正處於這個水平的人有用,水平稍高看不上這些講解,水平低一些看不懂這些講解。

這些嗶嗶勝不過一句“臨帖臨像”

從臨的自以為像,到別人以為“神似”,中間的路程是比較遠的,通常可以借鑑高手臨帖的處理方式,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繼承,有所融入自己的理解。

高手臨帖,和原貼像之處,自己一定要把握好,可能那時一個比較重要的地方,至於他們自己發揮的地方,不要學,可以參考,多看幾個人,是有共性的。

網友提問:如何訓練調鋒?捻管等技巧?

再比如篆籀捻管,這個就需要去多看帖了。

捻管是因為筆鋒的力量不夠轉折用了,不捻管的條線會很“塌”,沒有質感。

這個時候處理方法就是捻管。

草書中多用此法,如果一些轉折的地方,表現的不夠圓滑,跟原貼怎麼寫也寫不像,或者線條質量如何也不能像原貼一樣好看,就需要捻管來試一下了。

通常解決辦法是練篆書,鐵線篆,大篆都可以。因為大篆轉時多用捻管才能表現的那麼渾厚。

如果能體會一些捻管的技巧,就可以在張芝張旭草書中看到這種“篆籀”筆法,有一部分是通過捻管來完成的。

不捻管的話,粗細的變化不勻稱,轉折的變化,方圓的變化,都是不勻稱的。

等到能看到這些的時候,臨帖時自然知道哪裡改“捻管”

有人說“捻管”就是一個玄學,根本沒啥用。或許他們是對的,因為寫不到一個水平,對捻管的筆法根本沒有需求。

因為不到一定水平,對線條質量,變化的細節,是沒要求的,捻管自然沒用。

捻管不是一個高級技法,跟容易學習,有一個小時就可以熟悉掌握,但是如何用,如何在高速中表達出細節的變化,這是需要長時間摸索的。

並不是有了捻管就是有了變化,在捻管中有些細微動作的體現,都是一些決定水平高低的地方,所以古人法帖是經典,今人無論怎麼學只能得其一部分。

法度這個維度,唐代是頂峰,無論楷行草,後人逾越不了,所以後代只能從風格上求變。

網友提問:如何訓練調鋒?捻管等技巧?

用鋒的變化,技法練一會就可以掌握,但是這不是一個技法的問題,而是在字中如何活用的問題,這是一種思想。

所以學起來,臨帖以像為主,像了就離著用筆準確近了。

現在人講的這些書法技法,實在沒什麼是“玄幻”的,都切實存在,尤其耳熟能詳的技法,都是基礎的,沒有什麼玄妙的,多練就會出來。

至於高妙處,懂得人就更少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一般傳不到我們耳朵裡,即使傳到了,也理解不了。

他們對於書法中氣韻精神的追求,都可以落實到用筆結字上,這顯然是連用筆結字還沒掌握的人,所理解不了的。

即使能理解,離著用其表達氣韻,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書法,雖然有大眾基礎,終究是少數人的藝術,能寫到高妙處的,一個朝代不過數人。所以寫字全當愛好吧,非天賦極高之人,能寫的不錯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長文不易,點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